瞎子點燈與換位思考
文/江南海北的雪
俗話中:瞎子點燈白費蠟。說的是,對于一個瞎子、盲人,他是什么也看不見的,他點燈有什么用,只能是白白浪費蠟燭、燈油。最近,讀了幾篇文章,不約而同地讀到了“瞎子點燈”的故事。
故事一:點亮屬于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
——盲人點燈的故事
一位道士回到故鄉,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來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在羊腸小徑,村民們默默的來來往往著。
正想離開此地,看見遠處有一點微弱的燈亮移動過來。這時身旁的一個人說:“瞎子過來了。”
道士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沒有一絲白天與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莊嚴的神像,看不到花開花落,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子的,他挑一盞燈豈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移到了道士的云鞋上。道士問:“敢問老人家真的是一位盲者嗎?”那盲人告訴道士:“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目混沌”。
道士問:“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里如果沒有燈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將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一盞燈籠。”
道士若有所悟說:“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道士又愣了。盲者緩緩問道士說:“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過?”道士說:“是的,就在剛才,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
盲人聽了,就說:“但我就從來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
道士聽了,茅塞頓開,仰天長嘆:“求道人云游四方,奔波去求道,沒有想到道就在我們自己身邊,人的道心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亮了,即使我看不見道,感覺不到道的存在,但道卻看到我自己的,道隨時隨地都伴隨于我們。”
是的,點亮屬于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我們自己。
故事二:盲人點燈
禪師見盲人打著燈籠,不解,詢問緣由。盲人說:我聽說天黑以后,世人都跟我一樣什么都看不見,所以我才點上燈為他們照亮道路。禪師說:原來你是為了眾人才點燈,很有善心。盲人說:其實我也是為自己點的燈,因為點了燈,在黑夜里別人才看見我,不會撞到我。禪師大悟:為別人就是為自己。
故事三:瞎子點燈
瞎子點燈,這既沒有用似乎又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僧人行走在夜幕之中,因為天特別的黑,他摔倒了好幾次,又不小心撞到樹上了,“真是夠煩惱的”,僧人想。
忽然,迎面有一人拄著拐杖提著燈籠的人向他走過來,有一個行路人說道:“真是奇怪,這個瞎子每天晚上都要出來,還提個燈籠,這可真是應了那句話‘瞎子點燈——白費蠟’”。
僧人聽到后有些迷惑,他緊走幾步來到了瞎子的面前,雙手合十上前失禮:“阿彌陀佛,施主您真是盲人嗎?”瞎子答到:“正是!”僧人繼續問到:“阿彌陀佛,那您怎么還……”沒等僧人說完瞎子說:“是這樣,我生來就瞎從來沒見到過什么,可是我聽說這天有黑與白之說,甚至在天黑的時候還有燈,是用來指路的。”
僧人大惑不解的問:“阿彌陀佛,您既然什么都看不見為什么還打著燈籠呀?難道是怕別人說您呢,還是為了欺騙自己?”瞎子說:“你說的這些都不是,我聽說,所有的人在遇到天黑的時候就什么也看不到,幾乎就是和我差不多,我就想起來燈不是可以指路嗎,所以我就提個燈籠。”
僧人驚嘆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您可以為他人如此,阿彌陀佛!我這兒有禮了。”瞎子忙說:“錯,我是為自己!”僧人愣了,瞎子接著說:“你剛才有沒有摔倒或撞著人或者其他什么撞到你?”僧人答:“有,我剛才撞到過樹,也有別人撞到過我怎么了。”瞎子說:“就是嗎,你們不瞎卻經常相撞,不管是你撞什么還是什么撞你,總是有的。可是,我就從來沒有過,這是燈起的作用,既能為別人指路,也能讓別人看到我,這樣他們不但走路不會相撞,更不會因為看不見撞到我了。”
僧人頓開茅塞,趕緊叩拜:“彌陀佛,我到處奔波尋覓我佛,原來‘世尊’顯靈在此,徒弟愚智,罪過、罪過!”
從網上一搜索,關于“瞎子點燈”的故事,可以找到多個版本。上面我選取了三個故事,大同小易,都告訴我們這樣幾個方面的做人道理:一是給別人方便也是給自己方便,瞎子點燈,雖然不是照亮自己,但卻為自己行路提供方便;二是要換位思考,瞎子雖然看不見,但我們不能老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先入為主,遇見什么事都首先從自我考慮。雖然瞎子點燈也是為了自己,但我們千百年來,一個社會慣性思維就是“白費蠟”。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也會出現這樣類似的事情。一般情況,對別人的誤解,或者被別人誤解,就是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者沒有把自己的思維讓對方了解。世人對瞎子點燈,誤解了千百年,世人對瞎子點燈誤解了千百年。這個被誤解了千百年的話題,現在被人們提起,被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這些瞎子點燈的故事,可能是人們編撰的,但卻都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換位思考方面,我們一方面,要站在對方或其他方面去思考問題,去安排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溝通,讓別人能夠了解和理解我們的思路。許多情況下,我們的思考已經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別人在考慮問題,但在強大的社會慣性下,別人不會理解,往往把善意的理解為惡意的。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也不是小人與君子的問題,一個人,他是人,不是圣人,認識問題、理解問題都是會有局限的。如何讓別人理解、了解我們,推銷我們自己,這是一門重要的學問,這在當今世界非常重要。我們往往會認為,對方了解,或者對方應該了解。其實,“瞎子點燈”并不是白費蠟,是有必要的。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