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來看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玩競速游戲,或是本身就很愛車的話,那你一定會很享受這部電影。
片中幾場在賽道狂飚的鏡頭,非常有賽車游戲的既視感。如果你是在大熒幕上觀看的話,那種刺激感更是無法言喻。甚至會讓你在看完電影之后,立馬就想跳上車幫自己躁動的雙手止一下癢。即便你不是個車迷,《賽道狂人》還是有足夠的深度,加上幾位頂尖演員的精彩演出,讓你對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奮斗的過程,乃至于最后的結局都非常感同身受。
在1960年代,福特汽車在市場上受到不小的打擊,日漸萎縮的銷售量,迫使他們思考新的方向。此時營銷部門提出投身賽車的想法,想把年輕人拉攏過來,將原本“老人車”的形象改為“勝利”的標志。
在收購法拉利失敗,并且慘遭羞辱之后。身為家用車大王的福特,決定不惜成本也要打造出超越法拉利的跑車,并且準備在“利曼24小時拉力賽”中打敗他們。被賦予這個重任的是美國傳奇車手Carrol Shelby。雖然他因為身體的因素無法再次上場比賽,但是不管對于車的想法,對勝利的向往以及再次打敗法拉利的機會,都讓他無法拒絕福特的提案。由他打造出一款前所未有的跑車,并且贏得利曼拉力賽。
為了達成目標,他找到自己最欣賞的Ken Miles合作,后者是個在賽車界臭名昭著的家伙。這個故事就是圍繞著他們打造出福特的神車——GT40,以及他們追逐夢想的過程而展開。
夢想的美,在于過程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非常直白,就叫做Ford VS Ferrari(福特對決法拉利),但我們覺得中文名——《賽道狂人》更加貼切,兩位主角對于賽車的熱愛以及幾乎瘋狂的追求讓人著迷。Carrol Shelby曾經是叱咤賽道的傳說,但是因為心臟問題,他在1959年贏得利曼拉力賽之后,轉行當上汽車銷售。雖然自身的知名度和對汽車的理解,讓他生意興隆,但曾經自由飛翔的鳥,又怎么甘心被困在牢籠之中?
當福特提出打造賽車想法的時候,他腦海里浮現的第一人選就是跟他一樣技術高超,但卻同樣不得志的Ken Miles,一個曾經在二戰中開著坦克進入柏林的男人。Miles的駕車技術和他的個性一樣桀驁不訓,即便兩人經常意見不合,但英雄相惺,加上互相理解,讓他們合作無間。遺憾的是,在這個現實世界里,再隨心所欲的人也會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多次受到官方的打壓而被迫做出妥,這讓他們忿忿不平,轉念一想最后的結果固然重要,真正忘我樂在其中的是他們一起打拼,努力讓夢想實現的過程。
Shelby在演說中講:能夠把熱情和工作結合是一種幸福,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像他一樣,找到一個甘愿付出一切也要不斷追逐的夢想。如同在賽道上,一次又一次刷新紀錄之后,一次又一次的體會到了人車一體的超脫感之后,在比賽尾聲成熟地作出了妥協的決定。
雖說成敗論英雄,但挑戰的過程才真正試煉并成就一個英雄。Shelby和Miles完全體現了追逐夢想該有的心態。毫不保留地付出,但懂得適當地妥協,坦然接受一切結果,帶著上次學到的教訓,繼續追逐下一次的夢想。
比實現夢想更珍貴的是你堅持夢想的過程。
職場之道,在“妥協”
我在被他們為了追求夢想付出了一切的熱情與感動之外,也對福特汽車的高層,,特別是副總裁Beebe總是討好老板、爭功諉過的嘴臉十分厭煩。尤其是在利曼賽到尾聲,眼見Miles即將奪冠時,Beebe請求老板讓三臺福特車同時沖過終點的餿主意更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由于出發點不同,雖然Miles跑得最快,也被判為第二,失去了成為三冠王的機會。
不過仔細回味一下,你不得不佩服Beebe,那確實是一個超棒的營銷計劃。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我們被Shelby和Miles完全感染了,所以看到Miles被剝奪了冠軍,很讓人扼腕。但回想當初福特要參加利曼拉力賽的出發點就是要扭轉公司的形象,一切的目的都是圍繞品牌的聲譽,自然不能夠讓個人的光環蓋過品牌。
回頭再站在福特公司的角度來看,Beebe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讓福特改頭換面,真的是不可小覷的一個人,但在電影里他確實被呈現得有些太尖酸刻薄了。每個在大公司里能夠站穩腳跟的人,都會摸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然就算再有才華,也會在表現之前被競爭對手給壓下去。
福特花了這么多的錢,并不是為了他們二人圓夢,而是要扭轉自己的處境。身為利益這個大機器里的零件,不管多么重要,只要你想參與這個利益游戲,就要按照規矩來。最后Shelby和Miles也看開了,他們最大的夢想并不是贏得比賽,而是不斷打造出更快更好的車,并且享受著在賽道上狂奔的每一刻。
現實中來看,他們也是借用也福特的資源,實現了自己擊敗Ferrari的夢,也讓Miles度過經濟上的難關。Miles雖然英年早逝,但在他的心里其實是沒有遺憾的。
一個人的成功,不止要看他能做什么,更要看他愿意犧牲什么。
歷史和電影的差別
當年,福特在投入資源打造賽車之前的確準備收購法拉利,并且法拉利的老板也辱罵過福特高層。而菲亞特以更高的價錢收購法拉利,并非發生在電影里面所說的1964年,而是4年之后的1968年。
實際中的Ken Miles的確不好相處。他在1965和1966連續兩年參加勒芒拉力賽,并不像電影中因不合群而被排除在比賽之外。他確實是在參加利曼拉力賽之后沒多久,在1966年8月因為一次試車意外身亡,留下遺孀Mollie和兒子Peter。
電影中Beebe讓三臺車減速同時通過終點的事,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溝通的過程不像電影里演的那么戲劇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Shelby并沒有提出異議,Miles也沒有特別抗拒,事后的訪問中,他表明雖然覺得被擺了一道,但還是很感恩福特對他的好。第1名,并不是像電影中所演的是內定好的。即使三臺車同時通過終點,但Miles在預賽中排名高,出發點靠前,所以他的冠軍頭銜,是被法國裁判在賽后以行駛距離不是最遠而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