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8 自我與環境的融合

在上一周的主題當中,我們明確了:人、是跟環境融為一體的,每個人的認知體系里都有著抹不去的環境的烙印,每個人也都在努力地想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這一周,我們接著討論如何跟環境融合的問題。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人讀的書再怎么破萬卷,如果碰到現實問題、卻不知道如何應用,那就白讀了,所以、我們要通過“讀萬卷書”來提升自己的認知和心志的同時,還要通過“行萬里路”讓“萬卷書”逐漸逐漸地跟現實磨合,最終、讓“萬卷書”和“萬里路”都徹底融入到我們自己身上。

那關于“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就拿開車這件事情來說吧,駕校里的學車就是學開車的每一個動作,而開車上路呢、不僅是一個個開車動作的融會貫通,路況也要融入進來,所以說、“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兩個境界,就好像是學車和開車是兩個境界一樣。

好,將自我(認知/心志)與環境融合的重要性就聊到這里,我們正式聊一下如何去跟環境融合。

一、環境融合的常見錯誤

我們先來看一個人、在處理環境問題的時候常見的兩種現象,一種是被環境吞噬掉,一種是忽視環境。

這一點在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一代身上較為普遍,也包括我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段時間,真的是滿腦子的宏偉藍圖、還有滿懷的撒不完的熱情,發現個工作當中的小問題、就要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就發現了自己的渺小,才逐漸的開始把重點從自己宏偉的藍圖、慢慢移向錯綜復雜的現實環境當中。

但這時候、有一大部分人發生了另一種變化,尤其是在國企和機關單位的年輕人,他們是面對現實環境最感到無能為力的群體,也正因此、很多體制內的年輕一代選擇的是面對環境的另一個極端——徹底被環境吞噬掉,慢慢地別人怎么做就這么做,別人怎么說就怎么說,克制自己的想法、克制自己的愿景。

即便是在非體制內的年輕一代,這種現象也很普遍,就拿跟我一起參加銷售工作的同事們來說吧,他們努力地參加各種銷售培訓、努力地跟前輩們學習、努力地跟其他同事競爭,但就是這種努力、使得80%的他們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銷售人員,而真正走出這種怪圈、成為優秀的銷售人員或后來創業的那部分人,都是擺脫了環境的灌輸、將自己的認知和環境很好的融為一體的那部分人。

這里我就分享一下跟我搭檔了三年的合伙人的經歷,當他面臨各種銷售培訓、各種所謂前輩們的經驗的時候,他在很好的接收這些不同觀點和想法的同時,他分析了自己的特點——他擅長寫方案、但不擅長人際交往,因此、他很快在同事當中物色了擅長交際的同事作為伙伴,再找到我這個擅長技術的伙伴,雖然跟我不是同一個部門,但面對每個項目、我們三個人都是通宵達旦地交流、碰撞,制定一個個我們認為最佳的項目策劃——這里之所以說是“我們認為的最佳策劃”,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策劃跟現實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和教訓,短短一年多時間、就讓我們的策劃徹底跟現實融合了,不到兩年、他們兩個人成為了海外市場部的經理,我成為了負責海外項目的技術經理,后來我們三個人合伙開了公司、把公司的下游業務拉出去給自己做了。

好,我們做一下小結:將自我跟環境融合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避免自己走兩個極端——要么被環境吞噬掉,要么忽視環境、滿腦子只有一廂情愿的宏偉愿景,我們要的是雙向的融合,既不“任性自我、一廂情愿”,又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那如何既不任性自我、又不隨波逐流呢?

要想做到不忽視環境、不那么滿腦子的自我,就要正確的認識環境,要想做到不被環境吞噬掉、不隨波逐流,就要正確的認識自我,并且、在這兩個問題上、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個相對標準的思考模型,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環境、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夠快速的把握環境、確定適合自己的一個環境生存策略。

經過這周討論之后,周五的總結會上、我會將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的一套模型分享出來。如果大家有興趣,請保持關注大群的動態,同時積極參與這周的整個互動過程。

二、建立正確的心志模式

今天,我們先接著討論在心志層面上、又該如何跟環境融合的問題。

前面也提到過,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尤其是跟環境融合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或迷茫的時候——太過自我的想法、碰到現實環境的阻力,就會有這種不如意的感受,被環境牽著鼻子走、走多了就會有這種迷茫的時候——當我們碰到這種處境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志模式,一個對環境有怨氣的人,就別談接受環境、正確認識環境了,你都處于一種抵制狀態,哪兒來的融合呢?同樣,一個對環境迷茫的人,其實本質上是逃避面對自己,就別談什么正確認識自我、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策略了。

那關于對環境的怨氣,根源其實是抵觸環境給你帶來的各種限制,覺得領導不理解自己、同事不配合自己、公司的實力不夠,即便回到家里,也覺得各種不如意,其實問題壓根不在于這些不完美的環境,而在于你自己、你自己拒絕面對這樣的環境。不完美的、才是現實,童話世界的白雪公主、那也是經歷了各種磨難了的。同時,也不要跟其他人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種不如意,只是每個人不一樣罷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面對這種不完美、接受這種不完美,把這種不完美視作一種常態,這樣、你才能平心靜氣地面對所出的環境,接下來慢慢地去發現各種不完美當中的好的一面——如果不完美是一種常態,有美好的一面、也是一種常態,只是你的抵觸、使得你沒有去發現而已。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雞湯,那我就拿我們運營團隊的這一個月來的經歷來告訴你,我們深度思考營的運營團隊、這一個月就是這種各種不完美當中走過來的。運營團隊的每個人、都經歷了上面說的“滿腦子的宏偉藍圖”到“各種不如意和沮喪”,但我們堅持過來了、也解決了一路上碰到的一個個不如意和不完美,而這段時間呢,大家也開始慢慢的學會了在這種不完美當中、去發現好的一面——其實,這就是現實,所謂的不完美、只是我們自己覺得不完美而已,所謂的美好、只是我們自己沒有去發現而已。

如此,這一個月下來、我們在社群加這條路上、逐漸的跟現實融合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討論下迷茫這個問題,前面直接說過——迷茫的根源、其實是逃避面對自己、不愿面對自己,在日復一日的、被環境牽著鼻子走的日子里,你問過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么?問過自己如何去贏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么?肯定沒有,最起碼第二個問題肯定沒有,一個人如果清楚自己想要的、清楚如何去贏得自己想要的,也就不會迷茫了。

如果你要說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也知道如何去贏得,就是自己太渺小了——比如、房子太貴了,這就不是不愿面對自己了,而是上面說的抱怨環境了,并且、逃避環境的人往往也是逃避自我的人,我們往往分不清楚而已。

好,今天的主題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今天主要從自我與環境融合過程中的常見的陷阱、來展開了主題。

那陷阱擺脫之后、該建立什么樣的模型,敬請期待周五的總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點擊收聽音頻(1) 點擊收聽音頻(2) 點擊收聽音頻(3) 點擊收聽音頻(4) 思考營正式運作,已經步入了第三周。...
    韓勇國閱讀 513評論 0 1
  • 每天瘋子都會發一個紅包給我 我們兩個認識的天數 我們在相識的第66天在一起了 因為我曾說我用66天換你66年的...
    小氣鬼丶Sue閱讀 326評論 0 1
  • 天空中沒有一絲的云,陽光從冰藍的背景中一大塊一大塊脫落,不一會兒就霸占了整個世界。桃溪上跳躍著的耀眼光斑,閃了一只...
    不正經先生L閱讀 1,719評論 0 3
  • 空虛是人的大敵,墮入空虛(fall into oblivion)稱得上惡毒的詛咒。 想起大學第一天,輔導員對一種人...
    芮家偉閱讀 507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