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 靈魂向北

曾經每到費茲羅、諾思科特一帶,我都有已經離開墨爾本的錯覺,這些北部市郊區和市中心實在大相徑庭。住在這里幾年后我才明白,北部才是墨爾本的真正面目,才是它最飽附靈魂的地方。這里凌亂,無序,破敗,慵懶,卻因此浪漫,時髦,青春,迷人,生機盎然。

(本文為受邀《時裝L'Officiel》撰稿,刊登于2015年3月號。勿轉載。)

桑伯里(Thornbury)人氣很高的咖啡館Little Henri 攝影:Yuxin Y.
費茲羅的素食餐廳Vegie Bar 攝影:Harry Zhang

得知我剛從墨爾本北部市郊搬到了南部,Idris的第一反應和其他北部朋友如出一轍,邊搖頭邊道:“我只能說,做過你的朋友我很高興。” 意思是既然我棄明投暗去了南部,我們的友誼也就到此為止了。

就像紐約有布魯克林和曼哈頓,巴黎有左岸和右岸,所謂國際都市里都有各自歸屬于不同族群的地盤,墨爾本也是一樣。貫穿城市的雅拉河是這里的地界,把環圍CBD的近郊地區劃成了本地人掛在嘴上的“北部”與“南部”,兩部的人隔河站隊,敵我分明。

“那住在文化沙漠的感覺如何?”Idris問。他是土耳其后裔,在墨爾本北部出生長大,是血統純正的“北部人”。而在北部人眼中,南部是光鮮富有的,卻像家庭用品電視廣告裡的世界那樣無物,不真實。

“非常好啊。”我硬撐著回答,列舉描述南部的街巷如何綠樹連蔭,遍是氣派的深宅大院,海灘如何陽光明媚,盡是揮汗慢跑的壯男美女。這裡的夜也寧靜得值得一提,治安絕佳。

“無聊透了吧?”Idris打斷我大笑說。我迫切地點頭。

墨爾本的迷人,本就在它用回收果醬罐承裝早餐卻也有美味拿鐵的咖啡店,有獲過水星音樂獎的獨立樂隊演出的擁擠小酒館,街上或許平凡卻最自我最古怪最有創造才情的人群,一半賣菜一半賣手工飾品的周末集市,波西米亞主義的二手服裝店,畫面明亮的涂鴉墻,人滿為患的素食餐廳,便宜地道的越南米粉,公平貿易食品店。而這些在我遍街商業畫廊和高級古董店的新家周圍鮮能看到,只有墨爾本北部和北部人才能給你,那里是墨爾本的布魯克林,墨爾本的左岸。

布朗斯維克 Brunswick

聽到一個依然只能算局外人的新移民對南部表示不甚滿意,讓鎮守北部的Idris有些得意,又在南北比對上繼續發揮了近半小時有余。他說他最愛的區依然是布朗斯維克,那也是我離開北京到墨爾本留學時第一年住的地方。

Ray's Cafe 攝影:Yuxin Y.
北部人多有環保情懷,喜歡選擇自行車出行 攝影:Harry Zhang

2010年,我剛到墨爾本的第一周,每晚住在市中心的廉價青旅,白天就乘著有軌電車去近郊區到處看出租房。看布朗斯維克的房子安排在一天下午,我坐車坐了一上午正對城市街道感覺審美疲勞,電車意料外吱吱咯咯一轉彎,竟就駛入了一片綠色,穿過墨爾本皇家公園的樹林綠地,開過紅色磚墻的墨爾本動物園門前,又路過若干球場,好像叢林火車一般。去布朗斯維克旅行的人大都選擇沿著擁堵的悉尼路直線北上,所以我每聽到有誰計劃去那邊玩,總會主動奉獻貼士:55號有軌電車的線路雖有曲折,風景獨好。

如果因為沿途風光就以為布朗斯維克也會是綠意盎然,當你終于到站下車的那一秒會立刻意識到你錯了。布朗斯維克曾是盛產磚塊和面料的工業地帶,如今這兩種工業已隨時間消亡,卻為布朗斯維克這一區留下了一種剛硬的工業美感,讓很多人對這里一見鐘情,包括我在內。

我看過當即決定租下的房子,就在布朗斯維克著名的霍夫曼磚廠(Hoffman Brickworks)舊址上。這裡保留著工廠部分的原始外墻,三個早已不再升煙的煙囪也依然高高矗立,但原本的廠房已被改建為鐵皮紅磚相疊的解構主義公寓,在烈到泛白的澳洲陽光下后現代感十足。距離這裡幾分鐘腳程的比斯街(Beith St)上,就能找到那幢Queen Bee光臨過的木屋老宅。2013年碧昂絲到墨爾本巡演期間,曾毫無預告地來到布朗斯維克一位八旬老婦破敗不堪的家門前拍攝MV,引起轟動。這棟房子一夜間成了旅行熱點,布朗斯維克貨真價實的rustic chic魅力也讓人更加心悅誠服。

悉尼路 攝影:Yuxin Y.

走過貼滿演出和電影海報的水泥墻,走過滿是時髦男女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院,最精彩的布朗斯維克當然還是在悉尼路上。這條路上,自詡咖啡專家的朋友帶我到Ray’s Cafe喝了他認為墨爾本最好的咖啡。我第一次知道墨爾本拿鐵是裝在玻璃杯裡的,也是第一次發覺咖啡館涂鴉四處,墻皮脫落都不值得挑剔,反而更對味墨爾本人的嬉皮精神。也是在這條路上,有最原味的意大利食品店,有定格在九零年代的希臘音像店,也能看到悠閒的土耳其老人站在街邊閒聊。我還記得曾和以前的室友在齋月期間誤打誤撞走進這條路著名的黎巴嫩菜飯店Tiba’s,邊吃著鷹嘴豆泥和羊肉香腸,一邊被突如其來的舞蹈演出、免費贈送的甜點飲料驚喜得一頭霧水。布朗斯維克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佔總人口的比例極高,澳大利亞多元的移民文化在這裡體現得異常鮮活。

我問Idris對布朗斯維克的愛跟這里總是香味外溢的土耳其面包房有沒有關系,他意料之內矢口否認。“因為布朗斯維克很酷。”他說。

費茲羅 Fitzroy

我是讀書期間在北墨爾本一家旅社打工做前臺時和Idris認識的。經常和我們一起值班的,還有一個叫Anni的德國女孩。Anni在柏林時和澳洲男孩相遇,隨后相戀、結婚,已經在墨爾本北部定居多年。她性格是德國式的直率真誠,說話時德國口音也還清晰可辨,唯獨衣著風格入鄉隨俗,很有北部女孩的味道。

每次和Anni一起前臺當班,都會聽到女住客贊美她的打扮,問她身上的佩斯利襯衫、天鵝絨短裙或是她常換常新的復古胸針是在哪兒買的。十有八九,Anni的回答都會是費茲羅。

復古服裝店Sheila 攝影:Harry Zhang
Shag精彩的櫥窗 攝影:Yuxin Y.

海內外的時尚媒體喜歡把墨爾本稱作澳大利亞的時尚首都。全國每年規模最大的時裝周在這里,而國際品牌不管奢侈還是高街,遵循著“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really can make it anywhere”的原則,也都喜歡把登陸澳洲的首間店開在這里。但不要因此以為墨爾本的時尚也是國際都市的慣常路數。這個城市的時尚靈魂是平民的,街頭的,青年的,樂于自嘲的,叛逆主流的。它不在市中心的高級商場里,而是在費茲羅這樣用破敗喬裝的北部市郊。

費茲羅很好逛,因為這一區95%值得逛的地方,都分布在兩條平行的長街上,一條是史密斯街(Smith St),一條純屬巧合叫做布朗斯維克街。這兩條街上,隨處可見風格十足的服裝店:主打皮製服飾的Shappere,標榜七零年代風格的Sheila Vintage,推廣縫紉文化的Thread Den。這些店面所賣貨品,并不拘泥是新貨還是二手,可貴在即便一手新衣也是難遇的奇貨。

Bimbo Deluxe 攝影:Yuxin Y.
費茲羅的布朗斯維克街 攝影:Yuxin Y.

每次到布朗斯維克街,我總會去一間名叫Shag的服飾店逛逛,看櫥窗裡夸張的獸紋裙,大墊肩外套,閃閃金光的棱形太陽鏡,不買什么也有翻看時尚雜志的視覺快感,有人形容這間店像Grace Jones的衣櫥,我覺得實在形象。這間店街對面,是常常要排號一個小時的素食餐廳Vegie Bar。我和Anni曾經常常一起下了早班后來這裡吃東西。在對著主街的窗口位置上坐下,點一塊全素蛋糕,喝一杯恨不得包含了全世界所有蔬果的冰涼果昔,看窗外時髦男女走過,people watching最好也不過如此。我倒是從沒問過Anni是不是也有相同感受,說不定對她來說,這只是血拼前補充能量的飯休吧。

諾思科特 Northcote

這幾年旦逢國內朋友來墨爾本玩,我都會帶他們去費茲羅和布朗思維克一帶。這些北部郊區的墨爾本味很直接,放肆得好像人來瘋一樣,可以讓人大快朵頤。但偶爾我也遇到難打發的朋友,比如二次造訪的莉哥。這種時候不得不拿出諾思科特招待。

諾思科特主街上的Open Studio 攝影:Harry Zhang

聽墨爾本人講北部的當代演變,你會覺得它就是文藝和嬉皮青年向北遷徙的血淚史。費茲羅無人問津房租便宜時他們遷入,開了咖啡館、飯店、畫室、服飾店,把這裡搞得熱鬧時髦生機勃勃,于是租金上漲,更有經濟能力的年輕家庭和商家蜂擁而來,藝術家和學生們就只好北移到下一區建立新的根據地,只等幾年后再被擠走。費茲羅以北的諾思科特近兩年被冠以“新費茲羅”的美譽也是因為如此。它像昔日的費茲羅,少了些商業味,少了些人流,更有機更真誠,暫時還是只有墨爾本人才知道的it區。

莉哥是我在北京時一起工作過的前同事,名有莉字的女孩,性格原因得到哥的敬稱。第二次來,她說想更加深入墨爾本,去沒有游客的地方。所以抵墨當天晚上,我就帶她去了諾思科特主街上的酒吧Wesley Anne。

十九世紀時,Wesley Anne的所在曾是一間教堂。如今這裡石墻依然威嚴,天花板依然高挑,別樣的古典味在墨爾本數不盡的酒吧中也鮮能看到。莉哥前晚在飛機上夜不成眠,來時路上一直打著瞌睡,半夢著走進Wesley Anne時,看到垂在房間中央的厚重黑鐵吊燈,竟一下子精神了起來,翻看著酒單驚嘆,“這兒居然還有老撾啤酒!”

在諾思科特,你很少能看到費茲羅那樣衰敗失修的樓群。這兒的店門面都擦得明亮,馬路上嶄新的自行車專用道也很有都市感,好像無意在頹廢中自我陶醉。諾思科特不是不屑復古,畢竟這個年輕的國家裡,時光痕跡總是珍貴的,只是它復古的方式更優雅一些。比如Wesley Anne,又比如裝飾藝術風格濃厚的電影院Palace Westgarth。還有很多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紀念過往:大名鼎鼎的演出空間Northcote Social Club,為名牌樂隊表演提供場地之馀,每月都會舉辦黑膠唱片集市;同樣在主街上的別緻小酒館Joe's Shoe Store,一直堅持沿用這個空間曾作為鞋店時的老名字。

酒吧303 攝影:Yuxin Y.

相比第一次來墨爾本時體驗過的CBD以及南部近郊的酒吧和夜店,莉哥說,諾思科特的夜生活才最有墨爾本的味道。不止因為這里有情有調的酒館和停不下來的演出,最主要的是這里沒有酒醉后愈發血氣方剛的人群,每個人都不知何故格外地平和、友好與放松,和她最初只在書中讀到墨爾本時的想象全然吻合。

夜晚的諾斯科特 攝影:Yuxin Y.

這樣說來,或許把北部比作是墨爾本的布魯克林和左岸并不那么妥當。因為既然這個城市沒有高聳入云的摩天樓群,也拿不出像樣的精英文化,那它也就沒有可以比對的曼哈頓和右岸。北部就是這個城市的全部靈魂,它藏在遠離市中心的街巷里對你欲迎還拒,浪漫得比誰都認真,只等你通過考驗發現它。

本文圖片攝影師 Harry Zhang 微博
(本文為受邀《時裝L'Officiel》撰稿,刊登于2015年3月號。勿轉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