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過后,我帶著嘉嘉去到小區樓下玩“滑滑梯”。
由于我平時在外地工作,平時陪伴孩子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這樣的陪伴于我而言彌足珍貴。在這樣的陪伴中,自我感覺在整個陪伴過程中儀式感滿滿,我感覺自己幾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怎么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按什么規則在做游戲等等問題上,甚至可以說把這當作是一個研究了,呵呵。
與此同時,我也有意的關注了下其他看守孩子的家長都在忙些什么。說心里,眼下看到的很多監護人的行為是我所不贊同的。但我對他們也不了解,也不知道背后是不是還會有什么的原因,所以不敢妄加評判。但我覺得他們做的可能會比我更好,畢竟他們有每一天都陪伴在孩子身邊,此刻的他們或許只是累了所以就趁著孩子在玩樂時給自己一點放松,但愿只是在我看到的這期間里他們的陪伴質量不高罷。
在“滑滑梯”旁的石凳上,兩個年輕的家長握著手機,屏幕的光照亮了他們聚精會神的臉、一張與孩子不在同一個世界的臉。旁邊的家長基本就是坐在那旁邊看著,不太關注孩子的互動。可能是他們平時陪伴太多了吧,所以也就不那么在意這些細節了。但這樣一張張漠視的臉,讓我想到了一個深入的主題:我們真的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了嗎?
捫心自問,我對孩子的教育缺失還挺多的,因為我沒有給予他足夠多的陪伴,也沒有糾正他很多的不良習慣。
一開始,嘉嘉跟一群孩子在玩著滑滑梯。然后不明所以地,嘉嘉就成為了被其他三個年齡比他大一些的女孩子的追逐對象,她們三個人一起“圍剿”嘉嘉……然后嘉嘉被她們的三四五六只手團團圍住。我看得很分明,每次被抓住后的嘉嘉是憤怒的,他很生氣的撩撥他的兩只小手,想從她們手中掙脫,他像是要打他們。
然后我出來解圍,打了個圓場然后讓那三位小姐姐把嘉嘉放開,讓他和她們一起玩,如此這般,連續玩了三局都這樣(期間在第二、三輪的時候,我一直向嘉嘉強調:嘉嘉只是想跟姐姐們互動,但是互動不能太用力了哦,其實你只要輕輕地拍拍自己的小手,姐姐們就會松開的)。在嘉嘉被她們第四次抓住后,我故作鎮定的說道:嘉嘉跑這么快都被姐姐們抓到了,姐姐們好厲害啊,這樣看來這一局就這么結束了哦,現在你們可以開始下一局了,下一局嘉嘉可就沒那么容易被抓住了。
沒想到這一招很奏效,嘉嘉跟她們就這么玩開了——他被姐姐們抓到了,然后他自己會說:我被抓住了,這一局結束了,我們開始下一局吧,下一局嘉嘉會跑更快的。就這么,又玩了幾圈,然后嘉嘉被她們抓住后,那幾個女孩子會和嘉嘉一起喊著說要開始下一局……至此,我目睹了小孩子從不會玩到把游戲玩的井井有條,我心里真就這么想著,覺得孩子的世界還是相當美好的,只要稍加引導應該都能夠往好的方向去發展。
隨著她們對游戲玩的越熟練、那三個女孩好像也商量了對策,她們總是很快就會把嘉嘉抓住。她們跑得越來越快,我看嘉嘉一圈不到就會被抓、跑得滿頭大汗,于是我決定我要在他們游戲中做個緩沖的角色好讓他不會跑得那么累。我蹲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在嘉嘉快要被抓住時我會伸出我的雙手示意讓他進入我的懷抱尋求庇護,他闖進我的懷抱大喘幾口氣,然后其他三個女孩也識趣的停了下來,待到調整好了嘉嘉就跑了出去、那三個女孩又開始了她們的追逐……就這么,我作為一個“避風港”加入到了他們的游戲中,我在其中并沒有作弊的成分,我只是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向他伸出庇護的懷抱,我始終不跟著他跑,不會在他快要被抓的時候跑到他面前給他庇護——我要在他面前樹立一個規則感、公正感。
我心滿意足的看著嘉嘉,看到他從不懂溝通、稍帶情緒就想“打人”,到慢慢學會了融入到其他孩子的游戲中,這種進步其實并不慢,看著他們瘋跑著,我沉浸在他們的歡樂里。
很快我又發現,令我感到歡樂的可不止于此。
忽然間,我發現那幾個孩子不再追嘉嘉了,嘉嘉和另外兩個女孩在跑著抓第三個女孩。我沒搞懂他們突然間怎么更換了游戲規則,我也還沒看懂他們的游戲規則,但我看嘉嘉也跟著她們在抓第三人。我很確信,嘉嘉雖然不是游戲的主導者,但他肯定清楚了游戲新規則——知道了要去抓誰、知道這一輪誰是“小雞”,他會跟那兩個女孩目標一致去追第三個人。而后,我又看了兩輪才發現,她們的游戲規則是:三只老鷹去抓一只小雞,最后抓到小雞身體的那只老鷹在下一個回合中要成為小雞,成為被抓捕的對象。
不禁感嘆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早在嬰幼兒時期就有所作為了,在沒大人定規則的前提下會小朋友自己找到了新玩法。這可比只會按照程序代碼去執行命令的計算機可厲害不少!
在游戲過程中,我不斷聽到那兩個年齡稍大的女孩子在喊著要“埋伏起來”、“你要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像“埋伏”這個詞匯,我猜想嘉嘉還不會懂得它的意思,但他居然也學會了說“埋伏”的發音。
看罷,小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到了如此多的意外收獲。其實只要有個好的引導,小孩子是可以自我養成的。
所以,這里面家長的作用就是引導了,我們大人沒法直接給孩子植入行為習慣或者想法,強力灌輸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并且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某種途徑加深對于習慣或者認知的習得。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我們能給孩子帶來什么,除了給予他生命,我們要怎樣幫他成長?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你怎么示范TA就會怎么學習!我們自身的行為習慣是否值得孩子學習?我們是不是一不小心就做了錯誤的示范?為人父母我們真的夠格了嗎?
所以,我是不很認同,有些家長喜歡買路邊小零食、有些家長買了吃的就一路邊吃邊回家、有些家長對孩子發出命令式吼叫、有些家長癡迷于電視或者手機、有些家長自己對待事物三心二意、有些家長對待他人不夠有誠意……
做好為人父母,首先要學習和成就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