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種子會在罅隙發芽,缺愛的孩子也會長大。
可能根基會搖晃,可能雨露不夠多,但一個顫顫巍巍的生命總會盡可能的扎根,盡可能的吸吮。
所有不能毀滅我的,只會使我變得更強大。
我以為,長大了我就能自由了。
可是,在或大或小的變故面前,性情卻總是如脫韁野馬,難以自控。
從小到大如影隨形的自卑,難以名狀的委屈,火燒于胸的憤怒,像一條條繩子集結成索,時刻勒得我無法呼吸……
我終于知道,幼年枷鎖早已拘泥我于無形。
成年后一直用一句話鞭策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做每一份工作,我開始都會放低姿態,盡量用委曲求全來換你好我好天下太平。
我天真的以為,我如此“懂事”,如此“大度”,如此“設身處地”,人們都應該夸贊我吧?至少也不會討厭我吧?
結果還是被無情的現實打臉,沒有想象里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恬不知恥的蹬鼻子上臉和過河拆橋。
反而是那些事兒多的,難伺候的,我行我素的,最后笑得最開心。甚至于還有一群前呼后擁的“朋友”相伴。
我不得不咽下驚愕,暗自觀察。
同事小C,跟我一樣姐妹三個。同樣幼年家貧,母親去趕集時,即使手里的錢只夠給孩子們買朵頭花,她也是會要一模一樣的,不管誰大誰小,不分誰親誰疏。買水果,要盡量一般大的,人手一個,避免廝打。
我終于能明白,為何生活中的小C能夠遇事對人總是公平公正讓人嘆服,原來是打小有一個能“雨露均沾”的童年。
那些自己活得滋潤又能勇敢在人群里要求權利的人,他們在幼年期獲得了最起碼的關愛。雖說不上無微不至,但至少不曾被嫌棄,不曾被一遍遍放到“勞苦功高”者的灼熱眼神里炙烤。
他們可以任性嬉鬧自由玩樂,不用擔心哪句話說錯哪步路走錯,不會沒來由的被惡毒的話語詛咒,不用時時被毫無溫情的命令口吻逼著干這干那。
奧地利詩人傅利特曾說――
暴力并不是開始于一個人掐住另一個人的脖子;而是開始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愛你,你屬于我。
這話讓我思考了許久,然后懵懵懂懂的了解了――
能吃飽穿暖不被虐待的孩子,并不就算是別人眼里的“幸運兒”。
她所受的莫名的刁難,她每天面對的寒氣逼人的冷眼,她記憶里從不曾有過的夸贊和肯定,其實就是“暴力”。它無影無形,卻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的整個世界。
是的,缺愛的孩子也會長大。
只是,這成長之路蜿蜒崎嶇,每一步都艱難。即使現在人至中年,還要時不時的逆時間飛船去跟幼年的自己吐露一番,交談一番。
總覺得幼時的委屈太深太厚,無從排解。以至于對“蜜罐”里長大的孩子都要嘮嘮叨叨心生羨慕,成了孩子心中的“祥林嫂”,樣子無助又難堪。
如果說,缺愛的孩子長大后有何優于別人的地方,那就是更依戀家庭,更想給孩子一個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吧!
人生風雨無常,陰晴不定,我能做的就是――
守住家,守住愛,盡我所能讓我的孩子享受到生命恣意生長的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