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是以圣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祗庸之德;躬南面,則援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則并受名譽。
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圣人興德,孰不勞聰明于求人,獲安逸于任使哉?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三等。又嘆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無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是以敢依圣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解】
一、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1、聰明
聰,本指聽覺靈敏,引申為聽清楚、聽而明審,而今的意思多是聰、明合稱,指有才智。明,本指視力良好,引申為看得清楚,再引申為明白、懂得、明辨、明智、賢明等等。
古人多聰、明合稱。《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臣聞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史記·五帝本紀》:“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2、知人,了解人,辨識人。
二、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1、誠,確實、的確。《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材,通“才”,指才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
3、序,次序、秩序,引申為按順序排列。《后漢書·劉般傳》:“考功量才,以序庶僚。”
4、庶績,各種事功。庶,眾多。績,功績。《尚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意指:用來治理百官,各種事功都可以達成。)
三、是以圣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
1、爻(yáo)象
爻是形成《周易》卦形的基本符號。陽爻陰爻組合,每三爻可形成一卦,共形成八卦。在八卦的基礎上,每兩卦(即六爻)上下組合共形成六十四卦。由于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組成,故有三百八十四爻。
古代圣人智者以此象征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并推測其未來吉兇的發展。據史籍,八卦為上古圣人伏羲氏所作,爻辭為周文王所著。爻辭是說明六十四卦每卦各爻要義的文辭。象辭為孔子所作,是對卦辭、爻辭的解釋。
2、立,確立。
3、辭,語句,說法。
四、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
1、詩志
詩指《詩經》,志指古書。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整理修刪《詩經》、《尚書》等古代典籍,以教弟子。
2、風俗雅正
指《詩經》中風、雅、頌三種不同內容的風格。風,指十五國的不同民歌;雅,指周王朝的《小雅》、《大雅》內的各樂曲;頌,指商、周時代宗廟祭祀的樂歌。
孔子把不同的詩歌分別歸入三大類別,這樣就更準確地反映十五國不同的風俗和周王朝的雅正之禮。
3、業,古代書寫用的版稱業,故書也稱業。
五、制禮樂,則考六藝祗庸之德;
1、禮樂
禮,社會秩序之一切典章規范。樂,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所奏的樂曲。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2、六藝
一指古代學校的教育內容:禮、樂、射、御、書、數。
又指《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等“六經”。
3、祗,恭敬。庸,有常,持守。
六、躬南面,則援俊逸輔相之材。
1、躬,身。
2、南面
古代帝王之位是坐北面南,故稱居帝王之位為“南面”。《周易》:“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王符《潛夫論》:“凡南面之大務,莫急于知賢。”
3、俊逸,同“俊乂”,才能出眾的人。俊、逸,皆指才智出眾、杰出。
4、輔相,輔佐政事。
七、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則并受名譽。
1、達,得志、顯貴,使顯貴,舉薦。
2、天功,天下大事。《尚書·舜典》:“欽哉!唯時亮天功。”(恭敬盡職啊!承受上天旨意,輔助成就功業。)
八、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
1、克明俊德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克,能夠。俊德,才智出眾、品德高尚之人。
2、登庸二八
登,舉、進。庸,用、任用。
二八,即八愷、八元。《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tuíguī)、梼戭(chóu yǎn)、大臨、尨(máng)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高陽氏,帝顓頊。高辛氏,帝嚳。愷,和。元,善。八愷、八元即為這十六族的族長。
3、拔有莘之賢
有莘,古國名。商湯娶有莘氏之女,即此國。
有莘之賢,指伊尹。名伊,尹是官名。
據傳,伊尹是奴隸出身,原為有莘氏之女的陪嫁之臣,被商湯舉用,先用為小臣,后任以國政,幫助商湯攻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所以稱為有莘之賢。
4、舉渭濱之叟
渭濱,渭水之濱。
渭濱之叟,指姜子牙。姜子牙,名尚,世稱姜太公,周王朝開國重臣。
相傳,姜子牙80歲時在渭水之濱釣魚,被周文王姬昌訪得,拜為丞相。周文王死后,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姬發興兵滅商紂,建立了周王朝。
九、由此論之,圣人興德,孰不勞聰明于求人,獲安逸于任使哉?
1、求,尋訪、尋求。
2、任使,任使眾善。
十、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三等。
1、仲尼不試
《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志在改變社會之秩序,但其政治主張得不到當權者的信用,雖有所任職,但無法實現理想。
孔子在五十一歲始出仕,為魯中都宰,五十二歲為司空,又為大司寇。孔子主張墮三都,但受到了三桓勢力的阻撓。五十五歲時,孔子去魯適衛,后曾仕于衛。司空,主山川水利、土木建筑。司寇,主司法刑獄。
所以,所謂“仲尼不試”,是指孔子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2、四科
《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故后世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之稱。
3、三等
《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此之謂“三等”。
十一、又嘆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
1、嘆,贊嘆,或引申為推崇。
2、殊,區別,引申為突出。
3、尚德,崇尚德行。
4、庶幾之論
《周易·系辭下傳》,第四章有:“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庶幾,即一般人中可以學而成才的賢人。
十二、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無信,以明為似之難保。
1、訓六蔽。訓,教誨、教導。
《論語·陽貨》: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仁、知、信、直、勇、剛,皆美名,不學則不明其義,不究其實,轉可陷于不美,遂成六蔽。
愚,愚蠢,即被人愚弄。蕩,放蕩無歸宿。賊,傷害,或遭人利用。絞,說話直率、急切。亂,犯上違法。狂,狂放不羈。
孔子列六蔽,其意在于學,不學則失于偏材。
2、思狂狷
《論語·子路》: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指狂放富有進取心之人,如伊尹。狷,指狷介無為之人,如伯夷。
3、拘抗。拘,固守。抗,奮進。
4、悾悾無信
《論語·泰伯》: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悾悾而不信,即有誠懇之貌而無誠信之義。
5、為,“偽”。似,相似。
十三、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論語·為政》: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視其所以。以,因,原因,因何而言、行此事。這應該是就動機而論。
2、觀其所由。由,經由,路徑或方法。同樣的出發點,采取的方法可能千差萬別。
3、察其所安。安,安于,習慣于。偶爾為之,或可矯飾;習固無變,方稱情態。
4、人焉廋哉?廋,隱瞞,隱藏。孔子連續加重的語氣,道出了對人的考察的重要。
十四、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是以敢依圣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1、庶,表示期望或可能之意。
2、惟,句首語氣詞,意為“希望、請求”。
【譯】
圣賢之所以被人贊美,主要是贊美他們的聰明;聰明之中最值得尊貴的,主要是知人。如果在知人方面具有很高的智慧,那么眾多人才可以有序地任用,各種事業也就可以勃然而興了。
所以,圣人在編著爻辭象辭的時候,就確立了君子與小人的說法;在編修《詩經》等古書的時候,就區別了風俗雅正等不同篇章;制定了禮樂制度,用以考察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個方面的持守恭敬的品行;身居帝位,能夠提拔任用有才智、能輔佐的人才。這些都是用來顯揚人才而成就大業的方法。天下大業成功,那么明君與賢臣都得到了天下的盛名和美譽。
因此,堯因為能夠明辨才智出眾、品德高尚的人才而被人稱頌,舜因為舉用八愷、八元這樣的賢才而成就了功業,商湯因為提拔任用有莘氏的賢人伊尹而名揚后世,周文王因為舉用了渭水之濱垂釣的老人姜子牙而得到了尊重。由此看來,圣人興起自己的德政大業,沒有不在尋訪人才方面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沒有不是因為任用這些賢德之才而獲得軍國大事安穩閑逸的。
正因為此,孔子雖然仕途不得志,未能舉薦、提拔人才,但還是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品評自己的門人子弟,概括地討論了人才并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三種等級。又推崇中庸之道,更加突出了圣人的德行。崇尚德行,用來勉力那些可以努力學習而成為賢才的人。用六蔽的分析,教誨弟子避免在才能上有所偏失。懷念狂放進取與狷介無為的人,以期望能夠得到固守與奮進的人才。痛恨那些貌似誠懇但內心無誠信的人,以表明偽裝與相似都不是能保持長久之道。又說:“觀察他安心習慣于什么,了解他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以此知道一個人的日常德行。
圣人對于人物的觀察和了解,已經如此的豐富了。因此,我才敢依照圣人的教誨,記載敘述人物的識別之法,希望能夠彌補前賢有所遺漏和疏忘的地方,還請博學多才、品行高尚的人們瀏覽、修正。
【論】
此《自序》,精要在于兩句話。
一、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這是一個因果遞延關系,值得細細品味。
如果在知人識人方面確實具有很高的智慧,也只有充分地了解人才,特別是了解人才的主要優缺點,才有可能將人才任用到合適的崗位上去。眾所周知,人的德才各有特色,而取其優勢、避其劣勢,才能做到用人之長,也才能做到“眾材得其序”。
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均為一組織體。組織體的興衰,各有其因,但失于用人確是至為關鍵。所以,成,成于人;失,失于人。再深一層分析,任何組織體都有人才,但絕大多數組織體沒有做到“得其序”。西方之彼得原理告訴我們,我們在揠苗助長,人才已經在瓶頸了,突破不了這個環節,失敗。而國內的組織中更多的是相反的現象,壓制使用。其原因主要在于組織體中的那少數幾個權力人士,他們是武大郎,難道可以允許比他高的人進門或上位嗎?所以,這種波浪式下傳,老大不讓老二,老二不讓老三,你再有才,只能在下邊,除非上面的都死了。
所以,總結起來,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要做到合理任用人才,而其前提是充分地了解人才。但是,可以肯定,在目前之中國,不可能做到。一是做不到“知人誠智”,倒是反而被蒙蔽。二是做不到“眾材得其序”,因為他自己都亂了這個序。
可悲,十八個世紀前的說法沒有人聽,四五千年前的做法沒有傳承下來。
二、圣人興德,孰不勞聰明于求人,獲安逸于任使哉?
注意其中的一對詞語:勞、安逸。
誰都希望能夠安穩閑逸,誰都不希望勞心煩神,但是,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基本道理:要想安逸,首先要勞。
百家中,儒法雖不同道,但在這一點上卻是驚人的一致。《韓非子·揚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其中的“要”,多有人將其理解為機要大權,即國家政權。我以為不妥,國家政權的掌握不是憑空說去掌握的,你從何掌握?當然是掌握人。而掌握人,首先在于“求人”,這就需要去“勞聰明”。這樣的分析,可以將韓非子的話理解為:具體事情交由各級官員去執行,但選用人才的關鍵工作要由中央核心來完成。圣人掌握了選用人才的智慧,四海之內的民眾都將來效命。所以,這和《自序》此句的含義是一樣的。“執要”,即“求人”;“四方來效”,即“安逸”。
所以,我們要“執”那個“要”,我們要勞心煩神,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努力尋訪、識別、任用人才。現在的企業中,有業務型的領導者,自己奔波游走于客戶中間;有技術型領導者,一頭扎進個課題中,萬事皆不顧;有管理型領導者,整天忙于所謂的規范化、流程化,折騰得所有人死去活來;有財務型領導者,每天盯著那幾個數字,天天分析,也就日漸摳門了。我們要的是什么領導者?我們認為的合格領導者,應該是將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而老板應該是最高級別的人力資源管理者。當然,“求人”,除了“勞”,更要“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