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救命恩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金庸一生中,遇到過不少貴人:

如果不是表兄蔣復璁幫忙,介紹其進入中央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1944年底被中央政治學校勒令退學的金庸,只怕要流落街頭;

如果不是同機的《國民日報》社長潘公弼的慷慨解囊,1948年3月初抵香港時身無分文的金庸連乘船坐車去《大公報》的車船費都拿不出來;

如果不是《新晚報》編輯羅孚的軟磨硬泡和霸蠻拉稿,也就不會有金庸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的誕生……

但是,在一眾貴人中,有一人,算得上是金庸的救命恩人,他就是金庸中學時的校長張印通先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1936年,金庸在龍山小學堂畢業,考入嘉興中學,第一次離開故鄉小鎮,踏上求學之路。

嘉興中學原來是嘉興府學,清末廢科舉建學校,改為府中學堂,民國后改稱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嘉興中學(現為嘉興一中)。自1931年起擔任校長的張印通曾留學日本,以為人正直、廉潔奉公、辦學有方而譽滿鄉里,深受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愛戴。

嘉興中學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可惜烽火亂世往往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八一三”的炮聲又響了,上海已是硝煙彌漫,嘉興、海寧地近前線,都進入了戰區。8月中旬后,嘉興頻頻遭到日軍空襲轟炸,人心惶惶,紛紛逃難。在敵機的不斷轟炸侵擾下,多數學校被迫停辦解散了,校長張印通把學校遷到嘉興北部的新塍鎮繼續上課。

11月5日拂曉,20萬日軍從杭州灣金山衛、全公亭一帶登陸,大肆燒殺,嘉興危在旦夕,金庸的家鄉海寧更首當其沖。有家可歸的學生自行回家或由家長接走了,而包括金庸在內,還有數百名家鄉已處于危險境地的學生留在學校,無處可去,陷入一片混亂。

一邊是來勢洶洶的敵人,一邊是數百名無家可歸的學生,怎么辦?就在這強敵壓境、千鈞一發的時刻,校長張印通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堅定與勇氣,毅然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帶領學生南遷!

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此時的張印通,面對的是前途艱辛莫測和學校經費不足的難題,加上時間迫在眉睫,他甚至都顧不上安置自己的一家老小,就毅然挑起了重擔,帶領不愿做亡國奴的師生南遷。

在做了一天一夜極度緊張、繁忙的準備工作后,11月11日,張印通帶領全校師生匆忙離開新塍,踏上了千里流亡之路。

11月19日,嘉興淪陷。

對張印通一行數百人來說,這是一段艱苦萬分的流亡之路:從新塍出發,經烏鎮、練市、余杭、臨安到達于潛,最初是坐船,后來水路不通了,只好步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于潛小駐,本來打算上課,卻傳來11月24日杭州淪陷的消息,只好起程南行。過分水,到桐廬,半夜里,學生們在睡夢中被叫醒,匆忙集合出發,隊伍剛剛走過浮橋,身后火光熊熊,浮橋燒斷了。走出二三十里,天色微明,歇下來吃早飯。老師這才告訴他們,昨夜宿營處,日寇逼近時不過一二十里,真是驚險萬分,可以說是冥冥中躲過了一劫!

這班學生大多數都不過十四五歲,最小的只有十二歲,金庸當年十三歲,還有女同學。每人身上都背著棉被、簡單幾件換洗衣服等行李。沒有交通工具,完全是徒步跋涉,一般每天只能走五六十里,顛沛流離,步履艱難。

張印通校長和師生們同行、同吃、同住,每到宿營地,都是稻草在地上一鋪,就地而臥。吃得非常簡單,金庸和同學們常常買三個銅板的山芋充饑,吃上一只粽子就是一頓奢侈的美餐了,所以后來在他筆下,湖州、嘉興的粽子是天底下難得的美味。

在艱苦的流亡途中,老師仍然抓緊時間給學生上課,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學習用品,他們就在樹蔭、屋檐下,老師憑著一塊很小的黑板來上課。

就在這樣前無定所、后無接濟,經常挨餓受凍的艱難困境下,當張印通聞訊嘉興縣立女子中學師生在流亡途中解散了,他立即設法把這批學生找到,作為嘉興中學的借讀生接納了她們。

這支流亡隊伍走到金華時,當時駐扎嘉興的國民黨淞滬前線總指揮張發奎聞訊,被張印通帶領師生艱難南遷的事跡所感動,派高級參謀驅車趕來,送大洋一千元作為學校經費用。張印通讓隊伍停下,當面接收了這筆贈款。

他們徒步跋涉近兩個月,吃山芋,睡泥地,行程千里,歷盡艱辛,經永康、縉云,終于在1937年12月下旬到達麗水碧湖鎮。沒有一個人掉隊,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在艱苦的流亡路上,曾有教師力主解散學校,讓學生自謀生路,學生人心浮動,不知所措。關鍵時刻,張印通召集全體師生講話,他說:“只要有我張印通在,我就要對學生負責,堅持到底!”話語鏗鏘,擲地有聲!

若干年后,當金庸寫郭靖守襄陽時,那一番“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是否讓他想起了當年張印通校長力保全校學生的壯舉?!

為了感激張印通校長帶領全校逃出淪陷區的勞苦功績,師生們將一枚張發奎所贈的銀元,加工制成紀念章送給他,上面鐫刻了“甘苦同嘗”四個字,還舉行了一個簡單卻意義深重的儀式。張印通在答謝時說:“在我的一生中,有兩件事情是最值得我紀念的,一件是學生時代曾獲得計仰先先生的一枚獎章,另一件就是今天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說,舉校南遷,救數百學生于水火之中,為國家保全了一批寶貴的青年棟梁,顯示了張印通作為一名教育家的慈悲和擔當;那么,“壁報事件”,可說張印通對金庸有救命之恩。

1939年6月,金庸從浙江省立臨時聯合初中畢業,下半年,他進入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中,校長依然是他所熟悉、敬愛的張印通先生。

1940年,金庸在學校壁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名為《阿麗絲漫游記》,結果引得圍觀的同學拍手稱快。原來,金庸文中描述阿麗絲小姐在聯高校園遨游時,忽見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東游西竄,吐毒蛇,噴毒汁,還口出狂言威嚇教訓學生。

聯高學生一眼就看出了“眼鏡蛇”影射的是學校的訓育主任沈乃昌,他戴一副眼鏡,“令人討厭,不近情理”,到處監視學生的一舉一動,讓師生視同蛇蝎,難怪金庸以“眼鏡蛇”喻之,一時大快人心。

“壁報事件”一出,沈乃昌勃然大怒,要將金庸開除出校。這對金庸來說,不啻一個晴天霹靂,當時他是個舉目無親的窮學生,在校期間完全依靠“戰區學生救濟金”中的甲種救濟為生,學雜費全免,所有外穿的制服、書籍、伙食全部國家供應,每月發幾元零花錢,可以買紙張、文具用品。一旦被學校開除,不但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的生活也發生問題。

就在這艱難時刻,又是張印通校長挺身而出,從中周旋,終將“開除”改為“退學”。金庸后來一再提起這件事:“我因壁報事件被學校開除,張校長曾極力為我爭取較輕的處分,但那位訓育主任是國民黨分子,全力凌駕于校長之上。后來張校長努力幫我轉學,這份大恩大德對我一生影響極大。”

可以說,如果能用心拍一部好電影的話,張印通的光輝事跡絕不亞于《辛德勒的名單》和《血戰鋼鋸嶺》。雖然,真正的英雄容易被國民所遺忘,但還是有人選擇了銘記!今時今日,張印通先生的銅像仍屹立在嘉興一中的校園內,下面有金庸的手書:

? ? ? ? ? ? ? ? ? ? ? ? 敬愛的張印通校長

學生金庸敬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兩年多沒寫隨筆了,當下陽光正好,晴空萬里,寫下我此刻內心最深的觸動,留作記憶。 2017年的最后一天,...
    晴微向暖閱讀 538評論 1 0
  • 鄉村讓人內心平靜,沒有一點壓力,也不會可以去想那些痛苦的麻煩的事。可是無意間聊天卻有可能提起,這時候回想,好像終于...
    我就是菠蘿油王子啊閱讀 297評論 0 0
  • 眾所周知的,近幾年大熱的巴菲特投資理念中最有名的就是價值投資。其中,有一個復利概念十分的實用,若是能合理將復利實踐...
    mi穿衣服的刺猬閱讀 392評論 0 1
  • 二級路由配置path時前面不能有 ' / ' 在一級路徑信息數組中添加一個children配置項: 在一級路由的模...
    xlayzheng閱讀 8,90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