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自化”自成長,“三為”潤色潤人生

早在一千三百七十年前的唐玄宗時代,老子的書就被譯成外文。西方學人移譯外國典籍,最多的是《圣經》,其次就是《老子》。老子是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關于教育,他提出“無為自化”的教育思想,我深有感觸。這里我要圍繞此“無為自化”談談我認為的小學教育的底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練就。

您別誤會,“無為自化”引申到家庭教育方面,不是不管、放任,而是根據“自然人性論”的原則,在家庭教育中強調充分發揮孩子積極性、主動性。“無為自化”要求家長做到“善言無暇滴,善行無轍跡?!本褪钦f家長在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不應該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要施“不言之教”,適時而言,適時而行,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而孩子則在家長的引領下,在和雅的家庭氛圍中完成作業、學習才藝,浸潤書香,聯結親情,健體強身,寢食有度。

如此,孩子“充電”完畢,次日帶著足足的“精氣神”走進學校學習,和同伴交流,接受“最近發展區”的認知和提升,用良好的學習狀態“跳一跳,摘到蘋果”。如此反復,孩子就能充分發揮潛能,收獲淳樸、敦厚、平和、智慧的人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家長的行為,不是“不管、放任”,也不是“高壓強迫”,而是“營造氛圍,榜樣示范,激勵引導,春風化雨 ,身正為范”,孩子則在和潤的空氣中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就體現了“無為自化”“不言之教”的教育了。

人說“三歲看老”。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小學階段的課程,學習密度、強度都不高。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習不應該被家長或老師“題海戰術”所誤領,不應該被學科補習班所充斥。人生的童年時代只在小學階段有,它是最短暫、最純真、最難忘的,要保有人生底色教育。

什么是人生底色教育呢?我認為人生底色教育,基礎是好身體,中段是有品行,高層是修才藝。修行孩子的身體、品行、才藝,絕不是靠“趕鴨子上架”的逼迫能修得圓滿的。家庭教育,當放下對分數、對成績的片面追求,去踐行老子的“不言之教”,讓孩子在自我健身,自我教育,自我美化的三個行為中“自化”成長,是最高最妙的!這三個行為是:

抓體育

在運動中“自化”至少掌握一門喜歡的體育技能讓孩子在自我運動中“自化”出一副好身體。轉換下熟知的那個比喻,可以這樣理解:孩子的身體是1,分數、排名、美丑、高矮、重點校...都是1后面的0,只有保證了前面的1存在,后面的0才有存在的價值。小學課業負擔不重,必須讓孩子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下,“習得”體育技能一二,他能夠上場運動,對抗對手,不是像培養專業運動員那樣,非得多高的成績。

這項運動可以指向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比如籃球,男孩子們在馳騁拼搶中學會了合作、對抗、化解、分流、速度,學會了累了也要堅持,堅持就有可能獲勝等等人生智慧。

至少掌握一門體育技能,培養了孩子運動場上的自信,這份自信能拋磚引玉輻射在其他領域;至少掌握一門體育技能,為終身運動,追求終身健康體質打下基礎;至少掌握一門體育技能,讓孩子在運動中調整心情,走出煩悶,還能讓學習松弛有道,減緩壓力。

身體絕對是人生的底色。家長和孩子一起了解比賽規則,一起組織運動,一起熟知領域文化,一起談論運動員的運動人生,親子關系就建立起來了,他們的故事還能激勵孩子成長呢。

愛閱讀

在閱讀中“自化”讓孩子喜歡閱讀,在書籍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洗滌、自我成長。讀書的好處很多。首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借助廣闊的有益的書籍海洋,讓孩子在閱讀中品詞析句,積累語言,同化思維,在閱讀中感受布局謀篇之巧妙,感悟交流表達之精妙。有些作家坦誠,因為小時候孜孜不倦讀了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或其他的經典,所以才成就了他的寫作人生。

其次,讀書會讓人精神獲得成長。這些讀書名言猶如在耳:“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書是益友。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人不怕寂寞,讀書的人不用呼朋喚友,讀書的人是靜雅的,讀書的人能和自己相處很好。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但要讀書有法。

讀書的方法不少。首先,讀好書。作家冰心先生說過“好(第四聲)讀書,讀好書,讀書好!”喜歡讀書,還得讀好書,這樣的讀書才是好的。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古今中外被時間捧為經典的,被無數人侃侃而談的,無疑都是好書。所以,不防從“經典”讀起,從經典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準是好書!還可以從小學屆的名家推薦中選擇,也是無誤的。

第二讀“人書”。人如書。不但紙質的書要讀,還可以讀身邊的“人書”?!耙糟~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人是一本最大的無字的書,以優秀為榜樣,以錯誤為警示,博采眾長,求同存異。

第三及早讀閱讀的習慣得從小培養,最佳時機就在小學---童年時代!童年是短暫的,甚至在小學五年級,隨著孩子的生理變化,青春前期悄然而至,童年就結束了。童年是純真的,可以像海綿吸水一樣,似有無數的小嘴巴向上張開,睜著純凈的小眼睛,渴望吸取各種養分。若到了青春萌動期的中學才開始讀書,在青春荷爾蒙的刺激下,若沒有小學的正面閱讀做心靈基調,恐怕會讀不進去了,甚至陷入不軌之讀。

第四隨時讀讀書的時間可以是完整的,但更多要“見縫插針”獲取讀書時間。如在學校里,書包里隨時準備一本待閱的,在排隊時,在課間時,在等待節目開始時,在等待的任何時間里,書就在旁邊,心都有依托。

第五借換讀書的來源不是只有買買買,可以圖書館里借借借,小朋友那換換換。經典的書,工具性強的書,可以自己儲備,其他的可以讓“圖書漂流”起來。

第六摘錄讀只是單純地閱讀不能說都是不好,但如果在不傷害閱讀興趣、熱情的情況下,邊讀邊做些經典語句的摘記更是好處多多。為了邊讀邊記些什么,孩子讀書就必須坐在書桌前,也有助于修正形體,保護眼睛?!昂糜浶圆蝗鐮€筆頭”,說的就是筆記之重要性。摘錄讀,能讓孩子讀書不走馬觀花,不囫圇吞棗,會停下來,看看書中“文字的風景”,會重讀、復讀,品味讀、出聲讀。如此反復,必在心底留下許多“文氣”,日后必口齒生香,口吐蓮花。

第七談論讀之前我做過“全班共讀一本書”活動。你可以想象出,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和讀完后,會有多少的評價、推測、賞析在同伴中交流、碰撞。這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閱讀層面的鍛煉了...不能全班共讀,借閱來的書,至少前主人看過,可以和主人談論。這樣同學間就增加了共同話題,增強了思辨能力,增進了童年情誼。所有的繪本、童話、神話、歷史、兒童文學等等“童書”,同時都適合“大人讀”。誰都有過童年,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和孩子談論“劇情”,表達“觀點”,評判“人物”不是最好的親子活動嗎?

總之,家長們須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引領孩子形成閱讀習慣和閱讀品質。家庭是培養閱讀的最好土壤,不要過多指望老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實質性的引導。你問問孩子們,在上學期間,老師是不是都在忙著教材的授課---即使是語文老師。因為所有老師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和“考學生就是考老師”的成績壓力。老師需要用學生的成績做自己的業績。有的淡定些,有的很功利。教“小語文”的老師占挺大比例。什么叫小語文呢?一學期就圍繞一本不厚的窄窄的語文書,不引申,無輻射,周而復始羅里吧嗦的教學就是“小語文”教學。學校里,素質教育喊得再響,都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中心。之所以喊得響,就是因為“缺”----缺什么喊什么唄。

而閱讀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卻是美好生命不可或缺的。若你的孩子能真正的靜心閱讀喜歡閱讀,就能代替家長們、老師們苦口婆心訓話---甚至產生逆反。文以載道,大音稀聲,大道無言,讓孩子閱讀吧!讓自我閱讀的“書香”浸潤孩子的童年,無言自化成心靈成長的良方。

練才藝

在才藝中“自化”學習才藝的過程,是“無言自化”的教育。琴、棋、書、畫、歌、舞、讀、誦…在小學階段至少學習、發展一門才藝。學習才藝,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培養健康的愛好,錘煉良好的性格,提升個人的自信。

展示才藝的過程,亦是“不言之教”的教育。有才藝的孩子,就多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也會認識更多的朋友,讓更多人看到他,欣賞他,給他更多的機會和多元的評價。這個“不言”的展示過程,既是“教自己”,也是“教別人”的過程。自化化人,自教教人,多美呀!

童年時期習得的“藝術”可潤澤人生。一輩子說長很長,必然會有挫折。有一技之長的孩子,一生都有情感發泄的出口。生活是個五味瓶,喜怒哀樂痛,時常流淌無法阻止。個人能做的,就是用陶冶性情,培養雅趣來規避人生的苦乏困頓孤寂。古人云,“人生失意事十之八九”,失意時,彈彈琴,唱唱歌,抒抒情,舞舞墨,對對奕,誦誦讀,會感覺豁然開朗。高山流水,云淡風輕,天地自寬,盡在“無言自化”的才藝宣泄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