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發出后,有姑娘在微信留言希望我詳細寫一寫良好溝通的方式。在這里,就分享下我過去踩過的坑和吸收到的不錯意見。
緊記目標
我們的溝通要達到什么目的?這是我認為在溝通前要想明白的,毫無頭緒的直接溝通很容易把事情攪成一團纏繞的線。明確一段對話想要達成的結果,就給了我們的溝通一個錨點。比如,想要和同事就某件事情達成合作,想要促進和伴侶的親密關系,都可以是我們的目標。
保持覺察力,在對話過程中一旦發現跑偏,可以提醒自己:你的目標是什么?這樣就比較容易將脫軌的對話拉回來。
放下假設性情緒
就像上篇文章里所提到的,語言和其背后隱藏的關系常常相背離,而在這種背離中,很大的干擾點就是情緒的過度宣泄。大家可以思考下,糟糕的對話無非是壓根不就事論事,而把所有的情緒都倒出來,并且期待對方要全盤接收。
在這種行為的背后,一般都隱藏著“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優于你”、“你怎么這么沒用”之類的假設。這類假設會戳中人類的痛點,打壓對方的自尊感和社會地位。一旦對方接收到這樣的“被攻擊”信息,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就是防御或者反擊行為。要么對方不回應,要么消極回應,無論哪一種方式,都只能把雙方的關系帶到反向結果。
所以我認為,良好的溝通中最難的是放下情緒和收起情緒背后的計較心。如果一段溝通結果一定要有一方贏,另一方輸,那么這樣的溝通就像零和游戲,而長期的零和游戲是極難維持關系的。如果大家愿意圍繞著雙贏的目標去爭取,這段關系才更有可能在一次次溝通中更穩固。
DESC模型
Martin?Seligman在書中就提出過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溝通四步曲,推薦給大家。
D代表不帶評判的描述出事情的面貌,比如,如果感覺和伴侶溝通過少,可以說:“你最近工作比較忙,感覺我們之間對話比以前少了。”E代表表達出自身的感受,但是要注意,這種對情緒的表達是不帶有指責和評價的。只是說出自己感覺到的是哪種情緒,接著上面D的對話,我們可以說:“這樣我偶爾感覺挺孤單有點難過。”
做完這兩個步驟之后,我們進入S指出希望對方下一步的行為:“我希望以后我們每周可以固定去看一次電影,輕松的說說話。”最后一步是C,指出如果對方不這么做,我們會怎么辦:“如果繼續疏于溝通,我擔心我們會越來越不了解對方。”在C這步驟,千萬不能威脅或恐嚇對方,比如:“如果你不這么做,你就一點都不愛我”或者“如果你不這么做,我們就分手”。
嘗試在溝通中熟練的運用DESC模型,你會發現溝通越來越順暢。好的溝通既不會強行壓抑自己也不會刻意打壓對方,是讓彼此都處在相對較舒服的狀態。只要我們愿意努力建立起這樣的良性模式,在日后就一定會發現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持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