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地鐵站臺,看到屏蔽門后面的燈箱廣告上,是一個藍色海底的背景圖,廣告上很大的字吸引了我的注意:
“自然有蝠鲼,自然有福分”。
我竟然完全沒看懂這是什么意思,所以我的文案職業病犯了,默默地把這個文案記了下來。
我想知道為什么我作為消費群體的一員,我完全get不到這個廣告的意思?我可以換個什么文案來表述它要傳達的意思?
但是我能猜得出來,這應該是個益廣告。公益廣告,肯定都是勸誡人們的行為的,那么,我沒看懂就不會被打動,那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人?那這個公益的效果不就降低了嗎?作為文案人,我很想知道原因出在哪里。
我分析了下,自己沒看懂的原因來自這兩個地方:
一是蝠鲼這兩字我不認識,怎么讀?是什么東西?
二是為什么會“自然有福分”?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涉及到了第一個問題,蝠鲼是什么東西,和我們有什么關系。
我百度了一下,終于找到了答案。
一,蝠鲼怎么讀?
蝠鲼,讀音[fú fèn] ,和“福分”諧音。
顯然,這個文案是為了押韻。現在很多廣告文案都喜歡用諧音的效果,比如說賣魷魚的“自魷人”品牌,酒樓品牌“點都得”(粵語諧音怎么都行的意思)。但是這個套路真心不適合用在生僻字上,這樣會影響大眾的理解力,廣告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蝠鲼是什么?
所謂蝠鲼,原來就是我們俗稱的“魔鬼魚”,在廣東,人們都把它叫做“膨魚”。
說蝠鲼我不知道是什么,但說魔鬼魚,我馬上就想到了原來就是那個身體扁平像蝙蝠一樣,在海里悄無聲息飄來飄去的家伙啊!
不查不知道,原來這種魚非常的古老,早在中生代侏羅紀時就已經在海洋中出現了,而且1億年間他們的身形都沒什么大變化。它現在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類別。
這個蝠鲼雖然長相嚇人,英語中被稱為“魔鬼魚”,實際上卻是個性情溫和的軟骨魚類。它主要吃浮游生物與小魚,對人類沒有攻擊性。
它還很活潑,經常和人類玩些惡作劇,比如拍打小船的底部,或者拔出小船的小鐵錨,或者把自己掛在錨鏈上,拖著小船跑。漁民們都以為有魔鬼在作怪,其實是魔鬼魚在作怪。
蝠鲼還擅長作凌空飛躍的花式表演。以螺旋式飛速上升到海面,再來個4-5米的后空翻,落水時來聲巨響,如掌聲雷動,驚為天人。
蝠鲼和其他魚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像一般魚那樣一次生一堆卵。它是卵胎型,一次只生一胎。所以它和我們人類很像,非常非常愛自己的獨子。但是這也意味著,這個古老的魚類,數量是多么的稀少。
而且蝠鲼只生活在珊瑚礁區域,在全球海洋中的生存范圍非常的狹小。
好了,總而言之,這是個古老的稀有的野生動物,是海洋中的大熊貓,值得我們保護。
三,蝠鲼和我們的關系
本來呢,它們一直安靜地生活在海洋底下,如神仙眷侶般喜歡雌雄同行游來游去。可是,近幾年,卻因為中國的關系,它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原來在中國某個省的人很喜歡吃野生動物,可是很多東西都吃過了,沒新鮮感了,商販為了制造新的賣點,便宣傳蝠鲼腮,也就是膨魚腮。他們說膨魚腮是萬能藥,能增加乳汁分泌,清除血素,治扁桃體炎,還能清肺,等等,簡直比神醫都神。從而在醫藥和保健功能上,推高了這個魚的市價。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
蝠鲼被漁民大量捕殺,數據顯示,每年全球蝠鲼捕撈量至少為94000條。這些被大量捕殺的蝠鲼去了哪了呢?
果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根據國際公益組織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的調研,2011年,全世界99%的膨魚腮都在我們廣州銷售,廣州成為膨魚消費的最大市場。
哇!膨魚本來就少,又是獨生子女政策,這樣吃下去,是要滅絕物種的節奏啊!
所以,2013年起野生救援組織開始發起了蝠鲼保護項目,呼吁大眾不要再吃膨魚腮了。
好了,經過了這些了解,我們就知道了這個廣告的目的和對象是什么和是誰了。
這就是給咱們廣東人看的公益廣告,請大家不要再吃膨魚腮了。
那么“自然有蝠鲼,自然有福分”這個廣告文案有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呢?
使用耳熟能詳的名稱
首先,我不知道那些吃過膨魚腮的人知不知道蝠鲼就是膨魚,至少我是第一次知道這個詞。
但是既然這個廣告是給廣東人看的,就應該用廣東人能看懂的語言來說。如果用“膨魚”,肯定知道的人更多。
比如:自然有膨魚,自然有福分。
確定文案方向
其次,“自然有蝠鲼,自然有福分”這句話,顯然是圍繞大自然、地球環境來說的,對于勸阻大家不要吃膨魚腮來說,沒有什么直接利益點,也就沒有什么作用。
就好像政府勸阻吸煙人士吸煙,煙盒上會寫“吸煙有害健康”。這個“健康”就和吸煙者有切身利益,前面還加個“有害”,起到提醒、警告的作用。這個方向就是勸阻式公益廣告的套路。
比如可以改成:吃了膨魚腮,你會沒福分。
說得具體點
但是“吸煙有害健康”也并不能阻止人們吸煙。為什么呢?因為“健康”兩個字屬于很宏大、很虛的詞,反過來說就是它不具體不實在,讓人看了無動于衷,感覺跟自己沒有毛關系。后來香港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把文案改成了“吸煙能導致陽痿”。哇!這個詞就具體多了,簡直讓人恐懼有沒有?一下子吸煙的人就少了很多,效果立竿見影。
那么在蝠鲼的這個廣告上,“福分”也是一個很宏大很虛的詞,讓人看了無動于衷,所以需要換成具體的、有畫面感的、讓人恐懼的詞。
關乎誰的什么利益
除此之外,還要有利益點。
“自然有蝠鲼,自然有福分”這里的利益點是和自然有關,也許是說大自然會有福分,也許是說你(目標對象)自然就會有福分,或者兩者都有。
但是前者和目標對象沒有直接利益點,后者不直接,人們看廣告才沒空去猜想它的深層意思,一秒以內沒看懂就過去了。
所以利益點不應該是自然,而應該與廣告目標對象有關。香港政府修改后的香煙文案中的“陽痿”為什么有效?因為目標對象主要是男的啊,很有震懾力。
而這個蝠鲼廣告的目標對象是廣東人。廣東人比較講究好意頭(就是好彩頭的意思),反過來說,廣東人會害怕意頭不好的東西。
然后,再把福分這個利益點說得直接點、厲害點,不要讓人燒腦。
于是,可以這樣說:
1)吃了膨魚腮,什么都不順。
2)吃了膨魚腮,從此走霉運。
3)吃了膨魚腮,從此沒好運。
這三個方案,都把吃膨魚腮這個行為,和壞意頭、倒霉掛上了勾。等于你做這件事,就會啥啥都不好哦!這是不是就讓人怕怕了?
設定行為發生的場景
廣告希望能夠勸阻人們不要吃膨魚腮,那么場景就是在餐桌上,或者朋友間商量吃什么上。語言就要生活化些,可以轉換成粵語方言,變成這樣說:
1)吃左膨魚腮,咩野都吾順。
2)吃左膨魚腮,開始行衰運。
3)吃左膨魚腮,變得好鬼黑。
很口語化,很順口溜,讓它可以像諺語一樣流行起來,在餐桌上說很自然。當有朋友說要吃膨魚腮時,你就可以用這樣的“諺語”來勸阻他,因為本身自帶讓人恐懼的內容,就能讓對方想一下,畢竟誰都不想觸霉頭、不想沒好運、不想不順的對不對?對方可能就斷了吃這玩意的念頭。
最后結論就是,這種勸阻型廣告文案的思路應該是往提醒、警告的方向,用具體的、有畫面感的、讓人恐懼的詞,用關乎目標對象切身利益的點去寫。
這篇文章,是想探討公益廣告文案的問題。身為廣州人,沒有黑廣東人的意思。相反,作為廣州人,真心不想自己的城市老是因為吃野生動物而“蜚聲國際”好嗎?依稀記得上一次這么名揚海外是在2003年……
所以這篇文章也順帶呼吁一下,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不要再去吃那個古老的魔鬼魚了。你怎么知道吃它就沒有風險呢?以前上海有個得了癌癥的女博士的死亡博客日記,反思她自己得病的原因,就說她從小跟著做廚師的爸爸吃了很多珍禽走獸,身上帶了很多野生動物身上的不明細菌,年紀輕輕就得病和這個原因不無關系。
其實你不吃膨魚腮又能怎么樣?所謂的藥用保健價值只不過是商人的坑,并沒有經過醫療研究的證明,你干嘛人說什么就信什么?
反正,蝠鲼念福分,膨魚是蝠鲼,海洋中的大熊貓,吃蝠鲼就是吃福分,你吃掉了福分,你就沒有福分,自己看著辦!(其實這句也能做文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