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做什么樣的人

最近有一句育兒的話很火:

你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做什么樣的人。

我深以為然。

我認為我是個不壞的人。有善良的心,有正義之感。價值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符。

我以為這樣很不錯了,可以成為孩子的母親了,是一個榜樣了。

但最近發生的兩件事,讓我羞愧。

五一小長假,我們家與朋友幾個家庭約好自駕游。其中有個景點,現場購票每人100大元,美團購買每人60元。本想網購的,但有朋友從小道消息得知,那個景點有很多入口,有些入口不用票,意為可以逃票。

我們以“僥幸的心理”處理這個票的事,決定不網購票,到時隨情況而動。

到景點后,去過的朋友的朋友、同學都不斷給消息我們,在某某入口沒有人把守,可以進。

于是我們一群大人帶著一群小孩尋找沒有看管的入口,企圖逃票。可惜是我們目標太大,被人關注了。幾經波折,有些人進去了,有些人無果只得買票。我們一家三人是逃了票進去的。

當樂樂得知我們這樣費周折進去是為了逃票,他一臉的不高興。他還嘲諷我:“沒想到媽媽是這樣的人,居然干這樣的事。”說完還哼一聲,滿臉不屑。

那刻我自覺理虧,可那時我們沒有覺得這件事有大不妥,也沒有耐心去應對樂樂的質疑。我很粗暴地打斷他。

沒想到他居然站在路中央開始大叫:“保安,這里有兩個人逃票,快來抓他們呀。”

彼時,我和老公一臉窘迫,一身的尷尬。直想罵“死孩子”。我那時只覺得面子掛不住,居然責怪起樂樂的胳膊肘往外拐,極其生氣,覺得他的處理方式不對,然后不理他。現在回想,我真是糟糕透了!

此后,我與樂樂有一段時間沉默,互不理睬。

他似乎很委屈,不斷以探詢的目光偷看我。我肯定是“腦充血”,對他求和的訊息視若無睹。后來他哭了,抽泣地哭。我知道為什么,但我需要個臺階下。誰知我老公買東西,忽略了。

最后,我伸出了雙手,他立刻跑到我面前,我張開雙臂把他緊緊擁住。

我問他:“你知道媽媽的心里難受嗎?”他說:“我知道。”我以為他是為剛才那種做法道歉了,就想順著給他“講講道理”。

誰知他隨后卻說:“媽媽,我知道你心里難受,但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應該逃票。”

我聽了,心在顫抖。我的樂樂,在經過父母的“情感暴力”后,他沒有被“屈就”,他愛我們,他愿意為對造成我們的情感傷害承認錯誤,但他有自己的價值底線,有是非黑白的心。

他非常清醒,愛媽媽是一回事,媽媽做錯了是另一回事。樂樂有一顆剔透玲瓏心。這極其珍貴!

我羞愧難當,同時倍感欣慰。

其實,小孩有洞察世事的智慧,是非黑白,處世尺度,都在他們的心里。

張愛玲說過,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她還說,孩子那雙認真的眼睛最可怕,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是的,他們的心是澄澈的,能看得見是非對錯,可以理性地審判。

逃票是錯誤的,這是簡單明了的事,我們大人們為什么直接忽略了,還把它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我們為自己找的借口是,有這么多人逃票,我為什么要花錢呢?

可是我們都忘了,多人逃票的行為不代表就對的,錯了就是錯了。只是我們的心蒙上了灰塵,還挺厚的,所以看不見“是非對錯”了。

我與樂樂開誠布公地交流,我及時反省,真誠地向他承認錯誤。最后他要求我們到時離開景點時要補票。我真誠地答應了。我沒補過這種票,唯一一次是補地鐵差價票,不知怎么補,然后腦海過一遍補票的各種步驟。

樂樂得到我的應諾后終于開心地笑了,有放下心頭大石的感覺。

最終我們沒補成票,是因為那些工作人員晚上八點后就下班了,那個時候游人可以隨意進入。還因為樂樂以為景點的門票是上繳國家的,又看見我們手里拿著在景點里購買的商品,不知為什么他想開了,大“赦”我們,說不用我們去補票了。

這件事沒能“善終”,我心里其實挺懊惱的。

世人常說,家長是孩子的表率,孩子是照著父母長的。想要孩子長成什么樣的人,家長就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非常認同。由此,我想到那個浙江寧波的那個因逃票而喪生虎口的張先生。

張姓男子當天帶著妻子、兩個孩子和友人一起來動物園,妻子和孩子都有購票入場,但張男和同行友人為了逃票,從后方的“漏洞入口”潛入。

他在孩子面前逃票,結局慘烈,相信這會給孩子留下終身的惡夢。要是其母親能告訴孩子父親喪身的原因,相信孩子會永永遠遠記住逃票的教訓。

假如這位男子逃票成功了,那無視規則的思想將可能根植孩子的心,那這個“惡夢”可能會代代相傳。

我突發奇想一下,要是那位張先生的孩子能像我樂樂一樣阻止他逃票,能否救他一命?

孩子是天使,他們有時能照亮父母的內心,能讓父母觀照自己,從而使父母修正自己的行為。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價值感的孩子,父母必須身正,只有身正才能為范。只有能為范,才能給孩子一條正確的成長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父母在不經意間就有可能成為不好的示范。所以,要成為合格的父母,嚴格的自律是首要的要求。

但是,大人也許會說,但因生活中某些原因,有時不得以讓孩子接受自己的錯誤觀點和思維,這時怎么辦呀?

德國的卡爾.威特認為,父母最好不要以那些“不得以的理由”去影響孩子,你可以有你的“不得以”,但不要因此蒙蔽孩子的理性,破壞孩子的判斷力。

教育孩子是一件復雜的事,但教育最至關重要的就是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破壞孩子的判斷力。

這是我與樂樂的另一個故事的感觸。

某個周末,我與樂樂逛街。走過天橋時,見到一個老人乞丐在敲著一些不知名的曲子來乞食。對于這些路邊乞丐,我已免疫,一般是不理。記得好多年前,我看到這些人時,心里總是對他們充滿憐憫,每次都不忘掏點零錢給他們。

可是,后來大量的報道揭穿這些乞丐的真面目后,我逐漸對他們心生厭惡之感。也無法辨清哪些是真乞丐哪些是假乞丐,也覺得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手腳健全還在討食也是一個很low的行為。所以,以后見著這些乞丐,我直接無視。

那天,我看見了那個乞丐,樂樂也看見了。我像往常一樣,無感,牽著樂樂的手走過那個乞丐。

這時,樂樂卻站定了,叫了聲:“媽媽!”我看了看樂樂,明白了他的心思,問他:“你是不是想捐點錢給那個乞丐是爺爺?”他點頭。

有那么一刻,我動了想跟他講我們成人對這些乞丐的感受與看法的念頭。理由當然是不想讓孩子上當受騙。又或是趁機把乞丐作樣版給孩子現身說法,美其名曰激勵孩子要努力。

但我忍住了,馬上打開錢包拿了零錢給樂樂去捐。樂樂的沒被污染的心觸動了我。后來我問他為什么要給那個爺爺錢,他說覺得爺爺很可憐。

樂樂心單純,世界對于他來說是美好的,他做著他認為對的事,也是善良的事。一個小孩擁有善的品質,并且能去踐行,多么珍貴難得啊。

當孩子心中有他自己的是非觀念,而他們的觀念與我們成人有沖突時,我們父母要做的是別急著去扭轉孩子的想法,而是尊重他們的判斷力,相信孩子,盡量保留孩子美好的東西。

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損傷孩子的判斷力,要做到這點,父母必須也是理性的。否則,沖動、急躁、暴怒的父母會使教育孩子這件事變得一地雞毛。

最近,網上流傳了幾個不同地點不同樣子的同一性質的視頻。講的大概是孩子在游樂場玩耍時不小心有了碰撞。本來是小孩的事,不曾想變成大人的戰爭。

那些個被碰到的孩子的父母對碰人的孩子不依不饒。動怒,動粗,暴跳如雷。父母遇事,不冷靜,處事,不理性,又怎能孩子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又怎能作孩子的“范”。

父母們都想培養一個性格健康、情商高的、智商高的優秀孩子,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這些與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以及教育培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父母必須做個好榜樣。

你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必須先成為那個樣子,這樣才能成為表率,作孩子的引路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