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候我們的朋友圈充斥著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越放不開自己的心和手,在朋友圈去發表我們真正想要說的言論。
哪怕別人并不關注我們呢,但我們還是每發幾個文字或者圖片都要考慮一下,別人都那么美好,體面,精致,我們若是不稍加思考我們的配圖和文字,隨意隨心的發上去就有點顯得我們low了。
以前玩QQ的時候,加的人大多是好友或者是熟悉的人,發動態也會毫無顧忌,多以感性為主,比如自黑搞笑,比如傷感文藝,比如取小成就的心情,那時候不會有人覺得你假,不會有人認為你矯情,更不會因此而瞧不起你。
但是在微信有前同事,現同事,玩自媒體的,以及陌生的人,我現在發動態都會下意識的琢磨一下,不再發太多心情,照片要加一個濾鏡,別再自黑了。
有的人說,對,一個人成熟大氣就該有這樣一個理性的樣子。
感情亦是如此。比如,女生不要對男生的喜歡表示的太主動,要克制。在愛里也是要大氣等等。
有天我說,我挺想見個人,想補上次因為著急趕車沒能抱一下,這樣我的2016就能多一份快樂和少一份遺憾。很多人哈哈笑著都表示支持,鼓勵我找個時間快點去。但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是一個朋友告訴我說,學會感情控制是人成長的第一步。還特地把“一”標注了一下。
說真的,我當時撇撇嘴,非常認同但又非常抵觸。
在沒有喜歡的人的時候,愛是克制,是大度,是前途,是智慧,是理性,但是又覺得愛不僅僅是這樣,愛也是一片赤誠,一份狂熱,一次付出,一腔孤勇。
有的人在愛里真的就很理性,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話,我不想和他談戀愛,因為他太幼稚了,或者年紀太小,或者兩人的三觀不太相同,又或者看不到兩個人的未來。
但是哪里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戀愛啊,哪里又有從外表到背景到三觀完全契合的情侶啊。
這種人還忘記了喜歡這件事,向來是很簡單的。而想要變成愛,無非是在喜歡的感情中添加了責任這個成分。
那些看過《你的名字》的人們有所觸動,那不僅僅因為他們心中還保留著喜歡還保留著愛,還因為心中還保留著簡單和赤誠。
而那些看了之后覺得沒什么感覺甚至會因為他們僅僅互換了身體這么簡單就能喜歡上而嗤之以鼻。
《小王子》有一句話,最重要的東西是用肉眼看不到的。
是用心去感受的。
他們把怦然心動和喜歡這份情愫想的是多不簡單?又或者一定是擁有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才算是感情嗎?
感情妙就妙在它的不可預測,而且在那一刻,每一個人都是感性的。
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和你說,我喜歡你,你大概只會奇怪,但是內心不會感受到多重的情感。
但是在喜歡的人面前,不說話單單站著就能讓你緊張和感到悸動,不是嗎?
電影《你的名字》當中,男主角瀧在和曾經喜歡的前輩約會后發覺到他對女主三葉的感情,但是怎么都聯系不到,他每一天都過得神不守舍,后來提筆畫了很多畫,他回憶起三葉的生活環境,最后花了一天的時間,不顧疲憊一路走一路找尋。
去找他喜歡的女孩。
然后他回到了三葉的身體,奮盡全力去解救一個小鎮的安全。
女主三葉也一樣啊,她在前一年給瀧安排了和前輩的約會,卻在那天的早上掉了眼淚。最后她決定離開小鎮去東京見一見他,哪怕路上她很忐忑,怕被嘲笑,怕被反感,更怕被他避而不見。
但也堅定地去找她喜歡的男孩了。
還有《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們的感動之處無非在于他們都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情感,然后去實踐,并非用了很多很多的理由去說服自己要理性對待感情。
之所以懷念年輕時候的戀愛,就是因為那時候我們不會計較一個人的出身,身高,容貌,成績,喜歡就是喜歡,甚至沒有理由。若是要問喜歡一個人什么,必定一臉憨傻,喜歡的全部。
絕不會搬出標尺去衡量那個喜歡的人,唯一可以衡量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愛了就是愛了。
聊一個很受感動的影片是《怦然心動》,一個讀小學的小女生在初次和她新搬來的小鄰居見面后怦然心動,很感性的大膽又大方的上前打招呼,主動幫忙關心,但是在中途,男孩一直表示對女孩是反感以及躲避,后來的幾個做法簡直傷透的女孩的自尊心。
小女孩很理智的不再去打擾男生,也停止了示好。
但是結局很好,男孩在他外公的引導下,逐漸發現了女孩的好,并選擇了主動去牽起女孩兒的手。
所以,我們在愛里既要保持著理性,也不要放棄感性。
在一段還有希望,還能繼續愛的的感情中,放下理性勇敢去追,放手去愛。
在一段已經成為過去式,帶給你滿是傷痛的感情中,放下感性灑脫轉身,哪怕再不舍。因為你折磨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有的人說,都20出頭的年紀了,再想遇到簡單的愛太難了,于是累覺不愛,于是對愛心如死灰。
但是仍要學會理性的把人情世故看透,但感性的赤子之心永存。這樣總歸沒有錯的。
那個告訴我要學會控制情感的那個朋友最后說,其實,我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理性不起來,撒嬌撒嬌賣萌耍小脾氣,他能和我在一起,也是委屈他了吧。
我聽后笑了笑.其實,哪一個女孩子又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