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繁花盛開的春天外出學習,心情也樂開了花,更何況這次學習的地方可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南昌。可是去南昌之前,我對它的了解好像只限于江西的省會、南昌起義、和與千古絕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相關的滕王閣。但千里之行后,我已稛載而歸。
南昌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文化歷史底蘊豐富,可謂人才濟濟星光熠熠。五天的學習,讓我對南昌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方面有了更加豐滿的認識。作為一名地理老師,一直希望我能用腳步去丈量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能用眼睛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并把所見所聞做為第一手教學資料,讓我的學生愛上地理,并擁有欣賞美、感受美、傳達美的能力。我想,南昌之行,定會為這個愿望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乃收獲一。
外出學習的意義在于反思和對比。從初為人師時的懵懂,到穩(wěn)穩(wěn)站住講臺,再到領著地理組沖刺中招,六年的時間其實很長,個人的成長速度并不是很快。按照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的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只要經(jīng)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為什么從教六年,我并沒有成為地理教學領域的專家呢?國培專家吳江林老師親手經(jīng)歷給了我答案,他整理的每一個學案都至少花二十多個小時,經(jīng)常不舍晝夜,全年無雙休地工作,因此換來了學校連續(xù)七年的第一,自然也換來了生物教學領域的專家頭銜。對比和反思自己,什么時候為備一次課可以不睡覺,可以不要雙休?六年的時間像放映一樣略過,很慚愧我沒有這樣忘我工作過,工作后更沒有像他那樣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再次證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更重要的是有人再次警醒我:想要成功的事業(yè),別無他法,奮斗吧!此乃收獲二。
外出學習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避免長期足不出戶而造成的閉門造車和坐井觀天。對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要求,最近幾年我也都在試著踐行,但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到底哪一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如何盡可能的保證效果?對于如何設計適切的教學目標?吳江林老師給出了“五步法”。一、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學習結果;二、根據(jù)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明確重點和難點;三、根據(jù)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程度;四、根據(jù)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條件;五、綜合呈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反思自己在此環(huán)節(jié)的問題,主要是學情分析太少,導致我所帶三種不同層次的班級,以及同一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呈現(xiàn)出來的成績并不是特別理想。對于如何設計能檢測教學目標實現(xiàn)度的教學評價?吳江林老師給出了“三步法”。一、依據(jù)教學目標類型確定評價方式與達標程度;二、根據(jù)教學目標制定相應層次的多種評價任務;三、綜合考慮,確定并形成評價任務體系。反思此環(huán)節(jié)自己的問題,主要是疏忽了評價任務的多樣性。對于三種不同程度的班級,往往只在檢測的量上有不同,而對于檢測的質(zhì)的不同沒有體現(xiàn),所以最好班級的最大優(yōu)勢沒有發(fā)揮出來。對于如何設計落實教學目標和評價的教學活動?吳江林老師也給出了“三步法”。一、講行為條件具體化為學習策略;二、將評價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三、撰寫教案、學案和課件。反思此環(huán)節(jié)自己的問題,主要是總是不能完全走出滿堂灌的怪圈,也沒有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特別是有了中招壓力后,更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磨刀,唯恐磨刀的功夫太多,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殊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合理安排時間,合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關鍵問題上弄透,減少后患,才是正道。此乃收獲三。沒有中招壓力前,地理課是好看好玩的,有了中招壓力后,為了應試實用,地理課好像變得不再好看好玩。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不能既實用又好看呢?此次南昌之行也在告訴我,魚和熊掌應該是可以兼得的,當然,首先應該摒棄浮躁、腳踏實地,把每次學習所得用于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