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為誰,無我有問。
九月露濕,待君之前。
——《萬葉集》
看完《你的名字》之后,我記下了這首詩以及#黃昏之時#。
其實,上個周日就看完了新海誠的這部新作。據(jù)說本片為2016年度日本本土影片票房冠軍,而影院看完后上豆瓣看了大家的評論,大部分贊賞的態(tài)度也有個別觀者覺得假大空。就劇情來說,個人也覺得沒什么新意,它讓我想到了這是《換命法則》和日劇《情書》的合體,但是畫面卻足夠美膩,劇情雖然有點老套,然而但是在新海誠一貫“無劇情”的作品中,也是蠻難能可貴的。而且,雖然也是交換身體(或者說靈魂)的故事,動漫的劇情卻拍出了日本的風格。
有人說,新海誠用這樣的故事去溫暖城市中每一個仍然愿意相信愛的人。在這么大的世界里,能夠遇見你,竟然需要如此用力。穿越錯位的時空,仰望隕落的星辰,你沒留下你的名字,我卻無法忘記去尋找你。
從明線上看,立花瀧和三葉在夢中交換了身份,他們以他者的角度體驗著對方的人生, 而在體驗各自的生活中他們彼此其實是產(chǎn)生了感情的。而神秘彗星的隕滅卻毀滅了小鎮(zhèn),立花瀧而后尋覓三葉中通過喝了三葉的口嚼酒在黃昏之時和她的靈魂產(chǎn)生交織并回到彗星隕滅前,通過努力拯救小鎮(zhèn)。而后立花瀧回到自己的城市繼續(xù)生活,卻一直隱隱覺得在尋覓在什么,最后在交錯的列車和三葉的對視中感覺就是彼此尋找的人,轉身離開之時說出了那句:“我好像在哪見過你,我也是!!!”
新海誠并不只是向我們講述一個愛情故事而已,就自己而言,最感動我的竟不是他們的相遇之時的那句“我好像在哪見過你”。一直覺得電影,就像一個大的空的容器,是可以容納多種解讀的向心力,喜歡它的人將他們的各種期待與愿望放入其中。
所以,也想聊聊觀影過程中比較觸動自己的幾個地方。
首先,咖啡是暗喻點。咖啡,這是代表西方文化的一個標志物,小鎮(zhèn)代表傳統(tǒng)的日本的文化。而電影里面開始的時候,敕使河原克彥問名取早耶香和三葉要不要咖啡館的時候,她們欣喜和驚訝的神情,小鎮(zhèn)居然有咖啡館?!當然,最后他們是售賣機中買了罐裝咖啡然后再街邊的長椅上喝了起來。而夢中交換身體的時候,三葉通過瀧生活經(jīng)歷,去咖啡館打工,實現(xiàn)了去咖啡館的愿望。三葉生活的小鎮(zhèn)的女閉塞,沒有列車,卻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而她憧憬的生活瀧的城市恰好是東京,有親切的長輩繁華的街道咖啡館。 瀧是酷帥酷帥的;而三葉溫柔而不敢抗爭。而他們交換身體后,瀧變得溫柔體貼,而三葉變得勇敢,敢于去爭取和說不,而這是否可以看作兩種文化的交融呢。
而影片中讓我第一次淚目的時候是瀧努力的畫小鎮(zhèn)的場景,而另一個是去尋找小鎮(zhèn)和三葉的路途中,同去的奧寺美紀說的一段話:以前的瀧當然也很好,但是我覺得現(xiàn)在的瀧更加可愛和讓我喜歡,因為他的努力,一直堅持去尋找著什么,這樣的瀧是我以前沒見過的。那兩個時刻有點鼻熱眼濕,因為那一刻我看到了青春,青春就是努力就是不顧一切的綻放啊。而我想到自己并不熱血的青春,多少是遺憾吧。又或者說,青春從不關乎年齡,在此刻,能不顧一切的努力,也算遲來的青春吧。
最后一個感觸點彗星來臨之際,蒼穹之下,流星之美,讓人無言,城市的人都在抬頭仰望驚嘆歡呼,然而,另一個地方,卻因為彗星的來臨正要面臨滅頂之災。有的時候,你享受的美麗于他人可能卻是一場災難。
最后,很喜歡五月天中的《好好》臺灣宣傳歌曲的這幾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