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愛情片,覺得為了對方好甘愿放手即感人也偉大,后來長大,發覺這樣的愛情根本就是獨角戲,活該放手成前任。而親情這一part,永遠會有人長不大,單方面覺得為對方好的就一定是好的,比如伊芙琳對女兒戴安和孫女瑪麗的偏執:天才,就一定要配置在符合身份的地方;天賦就一定不能被馬虎和辜負。因為她認為這是對女兒和孫女來說最好的人生選擇,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上升到全人類的地步——這是在為全社會做貢獻。而讓天才被怠慢,天賦被隱埋,就是可恥就是罪過。
相反,舅舅弗蘭克(美隊萬年不變的胡子真的還是帥啊),在和姐姐戴安共同經歷了這樣的嚴苛成長之后,見證了戴安不堪忍受求死以解脫后,許是帶著懊悔許是帶著承諾,撫養著天才的侄女,瑪麗,期望著她可以做一個小孩子,平凡地有著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時時刻刻面對著機械的計算和數字。
某種程度上,這部電影呈現了兩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同時也是兩種教育方式的抉擇,不論是對于天才如瑪麗,還是平凡如我們。
但是,我以為,更讓我有感觸的是,不管我們在經營著如何親密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不要下意識不帶詢問地便為他人做決定,好嗎?我們靠的越近往往會傷的更深,所以才更需要小心對待,溫柔相持。
快樂的方式有太多種,成功的道路也不止一條,不要輕易的下定論偏執自己的選擇最好最正確。這不是絕對論,這是相對論,相對于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我們就抱著尊重的態度,微笑以示支持,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