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為了深入了解炭步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加強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喚起人們對于保護非遺的文化自覺意識和使命感。7月9號,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博勛隊”暑假下鄉掛職調研團,來到了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古村,參觀塱頭古村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與當地居民和村委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一系列的交談。
走進鄉村,感受文化
清晨,萬籟俱寂,東邊的地平線泛起的絲絲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潤著淺藍色的天幕,新的一天從遠方漸漸地移了過來,晨風微微吹來,一顆顆晶瑩透亮的露珠順著葉子滑下來,歡快地跳躍著。綠油油的小草在柔和的晨光愛撫下蘇醒了,在雨露的洗刷下顯得更加綠了,我們在鳥兒愉悅的叫聲中,踏進了塱頭古村的村口。在村口處,一座雄偉的大門矗立我們的面前,大門以橙色的瓦片蓋頂,最上面的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左右兩邊有著一對對聯,大門的正中間以白石為底,鑲嵌金色的字體:塱頭村。
塱頭村有著科舉之鄉的美譽,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還有20多條古巷,以及歷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橋。它以古建筑品種多、保存建筑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傳承燈會文化,寄托美好祝福
進入了塱頭古村,調研團隊以小組的形式,分頭調研訪問村民,首先遇到的是在村口聊天的一群環衛工人與保衛,從保衛那里,調研團隊得知了村子里的元宵燈會非常有名,在正月十五左右舉行,很多外地的人也會過來參加,這個元宵燈會是全區性的,很多村子都會舉辦,而且這個元宵燈會在前幾年已經申請非遺成功,現在是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元宵燈會可以追溯到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規模很大,盛況空前。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曾經停止過一段時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花都部分鄉村先后恢復燈會習俗,塱頭村就是其中一個,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恢復到現在的規模,不過部分活動項目及內容卻難以恢復了。元宵燈會是新年人們祈福,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表現形式。
尋找非遺,彰顯風采
在尋訪數十位村民后,調研團隊把網上查詢的資料和當地村民的回答綜合起來,他們已對當地的非遺項目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接下來調研團隊去尋找古村中是否還有可以申請非遺的古文化物質或者非物質遺產。塱頭古村很大,調研團隊花了近一個下午的時間,最終在塱中發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場景。之前已經說過,塱頭古村中有很多的古建筑,而且有一些宗祠也在這里,特別是塱中地區比較典型,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一排的古建筑,而且在古建筑前面,調研團隊發現了一群身穿古裝的小孩子,他們在父母和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古建筑里,調研團隊帶著疑惑特地去看了一下,發現原來是父母在為孩子做開筆禮。
開筆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并教讀書、寫字,然后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一儀式俗稱“破蒙”。在信息與科技發達的時代,像開筆禮這種儀式已經很少見了,很多家長也對這一儀式不怎么重視,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孩子們吃洋快餐、穿洋裝、學外語、打電腦,多數“電腦新人類”連手寫鋼筆字也七歪八扭,更別提費事去練毛筆字了,而對其他優秀文化傳統也往往嗤之以鼻。古時,“開筆禮”是極為隆重的典禮,對每個讀書人來講有著重大的意義,被稱為人生四大禮之一。從未經過開筆禮的調研團隊對這一儀式表示很好奇,還特地詢問了儀式的主辦方,而后主辦方向調研團隊介紹了開筆禮,原來開筆禮有六個流程:1、正衣冠2、朱砂開智3、擊鼓明智4、啟蒙描紅5、啟蒙教育6、古榕樹下許愿。隨后主辦方邀請調研團隊一起看了整個流程,在看了整個流程過后,調研團隊不禁感嘆: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b>
今天的塱頭村調研之旅結束后,該團隊的其中一名隊員說道,“開筆禮”是這次調研活動的重要收獲,希望這次上交的調研報告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使“開筆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讓人們更多的注重祖輩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些文化能夠發揚光大,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世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