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哈蘭?科本:不到最后一頁,他寫的每個字,都別信!

當我想要寫自己喜歡的作家時,不時閃現出近現代中外作家的名字,想要找到一位聲名顯赫、著作精良,最好是能在文壇具有一席之地的泰斗級大咖。

然而,冥思苦想,無果——無論寫哪一位,自己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和底氣,寫出他們本來就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更不可能企及他們的思想高度。

無意中抬頭看見自己的書柜上,赫然擺放著一排哈蘭·科本的懸疑推理小說集,除了《死亡拼圖》、《別無選擇》、《無處藏身》等零散的幾部作品外,還有米隆·波利塔系列國內譯本全集。

而每次去圖書館,只要看到書架上有我尚未看過的他的作品,必借!

甚至,當我都快要喪失閱讀的動力時,也會再翻出他的書,進行一次充電。

如此,我居然都沒有想起他的名字!


哈蘭·科本

然后,我在百度上輸入“哈蘭·科本”后,能查到的信息寥寥無幾,根本無法通過這些信息深入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更不可能就此寫出對他的介紹。

前美國三代總統克林頓、小布什和奧巴馬最喜歡的暢銷書作家;

第一位包攬國際最權威的埃德加·愛倫·坡獎、莎姆斯獎和安東尼獎的美國作家;

第一位入選圖書奧斯卡(英國年度圖書獎)的美國人。

在百度百科對他的介紹中,最為抓人眼球的這幾點,足以證明他在懸疑小說屆的地位。然而,除了小說的推介(甚至這些都很少)之外,互聯網上鮮有對他的炒作,連他生活照也只是區區幾張。

難以想象,盛名之下的他,是如何做到保持低調,且如此高產。從wikipedia上羅列的書單來看,從1990年至今,他已經出版英文著作29本(其中中文譯本以達24本),平均每年都有一部作品問世。

寫到這,不得不提另外一位讓人不容小噓的當代懸疑大師:丹·布朗。一部《達芬奇密碼》使他風靡全球,而《失落的秘符》在2009年出版發行時,被稱為“經濟危機烏云籠罩的美國書市的最大亮點”。而他的作品基本都被改編成電影,無論是文壇還是影壇,都充斥著對“羅伯特·蘭登”教授冒險之旅、神秘的藝術象征與文字符號的熱議。

在哈蘭·科本的介紹中,赫然寫著他是“《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的伯樂”,以及丹·布朗對他作品的推薦語:

哈蘭·科本是現代懸念大師——他能在第一頁就牢牢抓住你的心......又在結尾帶來震驚。

——《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

想必很多讀者也是在封面上看到丹·布朗的推薦,以及哈蘭·科本作為“伯樂”的介紹,才拿起閱讀的吧。

既然作者本人是靠作品說話,那我也想對他的著作寫一點自己的感悟,畢竟,想要不劇透地介紹懸疑推理小說,實屬難事。

嚴密的邏輯建構

作為懸疑小說,一旦脫離了邏輯性,就像喪失靈魂的行尸走肉,失去了生機。

在他建構的推理世界里,幾乎在第一頁就設置一個看似完全不合理的情節,它或是已故多年親人的照片或視頻被發現,或者是突然得知一件成年舊事的全然不同的信息,或是主人公平靜的生活被一起與他看似完全無關的案件打破,等等。

總之,主人公從一開始就會陷入迷局,并且,往往具有顛覆性。

隨后,科本最擅長地就是通過多線條敘事,將幾位不同的角色的故事線同時展開,再慢慢編制到一起,讓看似不可能相遇的人,最終因為一次偶然、一場意外,或者一個不經意,彼此的人生軌跡相交。

隨著故事時間線的推移,各個線索的紛紛呈現,在科本精心設計的邏輯迷宮里,讀者們又隨著他早已預設好的線路回到開篇,并且絕對被文中一個個的細節說服了,逐漸領悟到了這一場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再離譜的起端,都被強大的結局所包容!

豐富的畫面感

除了邏輯縝密之外,另一個吸引我的特質就是流暢的閱讀體驗——他的書在通俗的字里行間,用生活化的語言,風趣幽默的行文風格,為讀者呈現出如同看電影一般的畫面感。

我想,就閱讀體驗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沉浸其中。

他也不乏有四五百頁的作品,尤其是近幾年的小說,可我依然用一天時間就能讀完。不僅僅是因為急于知道最終的結局,更是在科本安排的節奏中,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外在世界。仿佛真的與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患難。在他們危機的時刻,整個內心都是焦灼不安,在了解到真相的一刻,也似乎如同主人公一樣,并非釋然,有時是更多的無奈……

科本老練的文筆,無需贅言,寥寥幾筆就可以將文中人物勾勒出來,而且個性鮮明。同時,他也不忘給你自由的想象空間,將書中的人物賦予都屬于你個人的形象期待。于是,就仿佛你與他共同創造了這些生命,共同譜寫了他們的命運。

精湛的最后一頁

記得在一次電影解析課堂上,老師提起好萊塢電影的“最后一分鐘營救”效應——電影主角深陷驚險情節,或是極富刺激的劇情,總是在最后一分鐘得到營救。這一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至今依然再被廣泛運用。

對于哈蘭·科本的小說而言,真的是不到最后一頁,不知道事實真相。盡管小說中,所有知情人士都會告誡主角不要探究真相,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止主角一意孤行的決心與斗志。

然而,當最后一頁翻開,我們看到了真相,卻也看到了對于真相的執念造成了傷害……我們似乎也會和主人公一樣,除了獲得一絲釋然之外,更多的是對于自己執著于探究行為的反詰——我們苦苦追尋的究竟是什么?



我想,人生最為奇妙的就是不可預知與不可重復。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就了今天的我們,而對于明天,我們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們一無所知。于是,閱讀就成了我們對于未知的一種彌補——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永遠不知道我們過去的某個行為,會對今天乃至今后的人生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總是熱衷于將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好友。有一次,當我興沖沖地向他推薦完哈蘭·科本的小說時,他只一句,“讀完能有什么收獲”,讓我不知如何答復。

讀他的書,雖不能掌握什么技能或者知識,但也絕不是打發閑散時間。因為,他將個人對于發生在時下的一些熱點話題的觀點,融入到作品中,讓你看到人性背后的真實——這種真實,不是簡單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劃分,而是更為復雜、深邃的洞察。

閱讀,讓我有機會在他的文中活一次,體驗一次不一樣的人生,也許,在現實中,就能更為接納差異的存在,更能接納人性的灰暗吧。

如果你也有想要一讀的沖動,聽我一句勸,在讀到最后一頁之前,他寫的所有內容,都不過是為了分散你的注意力,千萬別信!

快來享受尋找真相的快感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者介紹(來自好搜): 美國當代作家哈蘭·科本(Harlan Coben,1962—) 是前美國三代總統克林頓、小...
    止末閱讀 611評論 0 2
  • tbs studio 微信測試工具 http://blog.qqbrowser.cc/ https://www.z...
    black白先森閱讀 13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