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地去面對每一天,是每一天。
—01—
昨天臨睡之前關掉手機屏幕后,習慣性地把手機放在床頭左側。
好像我已經習慣了每天有這個冰冷機器的日夜相伴我長達十七八個小時,這早已遠遠超過了我和家人和戀人相處的時間。
清晨睜開眼后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機查看微信,深夜閉眼前最后一件事也是與手機有關,或許并不單單是我會如此,甚至許多人也是如此。
假如有一天,我們身邊再也沒有手機這個東西,那么大家的生活會變得怎樣呢?
當然,我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即使沒有了手機也定然會有其他更有科技含量的智能機器會將其取代。
這次我會突發奇想的寫關于這個話題,純粹是當做飯后茶余閑暇之談。
—02—
2010年的一個夏天,我才擁有人生的第一部手機,當然也不是什么智能觸屏手機,而是真的可以用來砸核桃的諾基亞磚頭機。其實稱它為磚頭機不免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它的機身才不過是拳頭大小。
那時的我還沒成年,第一次離家幾十公里遠赴高中,本來我是不需要用到手機的,但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我只好選擇服從他們的要求,隨手拿了部老人機塞進背包,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那時候手機對我而言,不過是一個可以發短信打電話,無聊時可以玩玩貪吃蛇的一部機器,也說不上有多智能。
就算沒有手機在身旁,也不會覺得有絲毫憂慮感,因為對手機沒有依賴。
—03—
反倒是現在,智能機器普及之后,手機成了大家最親密的陪伴,時刻不能離身,只怕不夠癡纏。
在那之前,手機有電沒電對我來說都不會有影響,可如今是,電量一旦提示剩余不足20%,大家便唯恐會失去什么貴重東西一般,恨不得立馬奔跑回家拿上充電器給手機好好的充滿電。
說來也是好笑,當你眼睜睜地看著電量從20%到1%最后關機,就好像目睹了一場生與死的別離,因為它是我們的親密好友,一個幾乎知道你所有秘密和隱私的陪伴。
手機越來越智能化,也越來越懂得我們的需求,它就像是知心好友,在我們開心時陪著我們拍照記錄分享,難過時也會默默地守在身旁,貼心到讓你有足夠的勇氣一無所有的肆意出游,因為有它就夠了。
直到后來才發現,原來手機已經成了第二個隱形的我自己。它看似不存在,卻又對我們無所不知,就像是藏在我們身體里的黑匣子。
寫到這里,我開始在思考:如果沒了手機,我的生活會變怎樣?
抱著好奇的心態,我決定嘗試體驗過一天沒有手機的生活。
—04—
起床后,我下意識地伸手去摸本該放在床頭柜的手機,結果卻發現它不在原地,這對多年來習慣如此動作的我簡直是個意外。
我迫不及待的掀開被子下床去尋找手機,看看是否掉在地上,要知道對于有長期賴床愛好的我,在一醒來就立馬離開被窩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當我找了一會苦于無果時,才登時想起,昨晚睡前我已經將手機鎖在抽屜里了。
我知道我已經患上了手機的癮。
一想到可能微信里有人找我,我的心便開始瘙癢難耐,曾經好幾次想要去拿出手機,好好的愛撫它一番,幸虧還是咬牙挺了過來。
早餐過后,我回到房間,呆呆的坐在椅子上,任由腦袋空轉,其實余光正在四處打量著那不足10平米的小地方。
當目光觸及書桌上的一本本積了些許灰的書本時,我本能的開始閃避,假裝自己沒看見。
腦海里忍不住地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我并不是這樣的。那時還用著諾基亞的我,可以浪費一個上午沉溺在書籍里。
或許是因為那時候手機真的不好玩,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我其實不喜歡虛擬的世界。
反觀現在的自己,光是要安靜的坐著都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因為沒有手機玩就像是吃飯沒有菜一起下飯,那種滋味說不出的奇怪。
又呆坐了幾分鐘后,按耐不住的我終于選擇隨手拿了一本書出來閱讀,那是王小波的《白銀時代》。
至于書的內容好不好,我也不去多說,這算是私人閱讀喜好。不可否認的是,一開始翻開十幾頁,我都是強忍著厭倦一行行的讀下去的。
前人“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而我是多日不讀書,便覺看書味如嚼蠟,大概這就是久在酒醉燈紅的陸地上奔跑,而遠背書海的下場吧。
萬幸的是,我還是堅持了下來,而不是選擇向被鎖在抽屜里的那個5寸大的冰冷機器妥協。
—05—
整個早晨下來,最大的體驗是:書中自有其中妙趣,還有書中的溫度、厚度,都是實實在在的體會,它留給我們的思考和遐想空間遠非那五彩斑斕的智能機器所能比擬的,當然書選得對也很重要。
當代的許多人用手機找工作,用手機工作,用手機放松,被手機管理。一旦脫離了手機,可能更多是不適與茫然。因為手機已然成了大家的假面,一張我們未必會想展示在眾人面前,又或是通過虛擬把自己包裝成那個理想中的人。
最后關于我那一天是如何度過的,也不太重要。值得慶幸的是,這漫長的一天里,我想到了許多以前不曾想到過事與問題,也似乎對生活的本質有了些許淺顯的領悟。
達摩面壁打坐參禪了9年(也有人說是10年),遠離一切塵囂后的他,最終大徹大悟成為得道高僧,當然,相較之下我的短暫一天反而顯得不足為道。
沒有手機的一天,確實會是過得看似很無聊,但這不能成為理所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