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上海,五星級高登酒店的領班路途,年輕瀟灑,為人仗義,工作精明認真,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酒店侍者的leader,盡管獨自生活,卻將事業和生活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更有一幫小兄弟效忠追隨。他的人生本應是四平八穩,逐步邁向小康甚至是富有的運程,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阿鵑的神秘女子,從此命運發生了徹底轉變……
《紐約紐約》這部文藝片上映以來被許多人詬病“用力過猛”,導演似乎想借用王家衛的風格講述一段不可能實現的愛情故事和追夢歷程,演員和光影都到位,只是故事講的支離、倉促,有些許虎頭蛇尾,然而無論怎樣它講述的故事還是能引起人的共鳴。電影中的這個故事更像一場夢境,而非決絕的現實,換言之,它是現實的映襯和折射,類似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的感覺,然而其實這正是許多未完成愛情和未完成夢想的真實狀態。
支撐我看完整部電影的是女主角杜鵑,不得不說杜鵑的美,氣質獨特,她的很多角色簡直完全無需表演,自己的氣質就恰恰是女主角該有的感覺,比如,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阿鵑。
阿鵑是普通出身的女子,和婚姻不幸的母親相依為命,盡管如此,卻心比天高,一心想出人頭地。她的母親因為自己在年輕時遇人不淑,所以一心希望女兒找一個“好歸宿”—嫁給有錢、有實力的男人,然后出國。
是的,出國是這部電影的主旋律,90年代初,“出國情結”在我這個當時的幼年兒童記憶中都頗為難忘。那個年代,中國剛剛擺脫封閉和貧困,外界的一切如春風般涌來,卻如驚濤駭浪般拍起了人們心中的種種野心和欲念。那個年代,美國不是一個國家,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那里就是黃金遍地的圣地,所以無論身處哪種社會地位,人人幾乎都想go to America,拿到美國簽證會被認為是極為光彩的事情。
電影中的所有人幾乎也都想出國,包括路途手下的酒店小廝,門房大爺,為攢錢不惜偷竊他人護照的女孩,以及我們的女主角阿鵑。阿鵑不想靠男人,只想靠自己。她很倔強,把自己唯一一件高級大衣拿去酒店干洗,還要假裝說“這不是我的衣服”,也正是在那里,她認識了路途。兩個人從見面起就有莫名的吸引,在當晚回家的公交車上漸生情愫,并且有了短暫的激情,隨后又各自消失在彼此的生活中。阿鵑在離開路途家里前,用口紅在鏡子上涂寫了自己的名字和Bye這個單詞。在后來的年月里兩個人再未找尋彼此,卻神奇的在一家名叫NewYork NewYork的“出國愛好者”酒吧里遇見。
其實他們誰也沒有忘記誰。
路途被阿鵑的氣質和神秘所吸引,阿鵑也迷戀這個桀驁不馴的年輕小領班。但他們都深知,自己無法給對方想要的生活。
阿鵑是注定要離開的人,她其實從一開始就一心想出國,否則不會去NewYork NewYork酒吧,她和電影里所有他人都一樣,只有路途是清醒的,他明白美國的生活并非盡如人意。
然而路途想留住阿鵑,因此把她介紹給開娛樂城的金小姐當助理。但恰恰是在這段工作中,阿鵑受到了侮辱和刺激,金小姐的客人想讓她陪,她拒絕了,卻受到了對方的暴打。從此她更加下定了離開上海的決心。
其實路途和阿鵑都想一直留在彼此身邊,但是都害怕失去,因此誰也不敢付出太多。這種感情迷戀的成分大于真愛的成分。誰能說清呢,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愛情發生時人類大腦活躍的區域和吸毒后活躍的區域一致。在愛情中誰也無法進行理論分析。
阿鵑后來還是離開了,路途沒有挽留她。但是她走后,他才發現自己必須去找她。諷刺的是,帶阿鵑去紐約的那位米先生其實是個騙子,是黑手黨的部下。苦心孤詣的阿鵑在發現自己被騙后,毅然決定堅決不離開紐約,不回去,她要維護自己的臉面。
她最后成為了黑手黨唐尼的情婦。
路途來找她,希望把她帶走,卻因為誤會引來了自己的殺身之禍。
正如米先生質問路途的那句話,“你是不是中了她的邪,我殺了她你才能重新開始。”
似乎真的是這樣,阿鵑愛路途么,應該也是愛的,否則她不會那樣痛苦,也不會曾問起路途是否愿意娶她,她孤苦決絕的闖紐約,也是因為“只有我自己闖出一片天,才能和你平起平坐”。
其實普通的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顧顏面。真正愛一個人,再卑微的人自尊都會變得比黃金還珍貴。寧肯離開對方,也不要低對方一等,更不愿讓對方同情或輕視自己,那簡直比死還痛苦。
10年后,阿鵑帶著路途的骨灰回到了上海,她此時已經是一個真正的New Yorker。值得慶幸的是,路途當年的小兄弟們沒有忘記他,他們去迎接他回家。
阿鵑這個角色其實和杜鵑此前的幾個角色有類似的地方,她們有一種氣質,可以叫做“失去的女人”。有這樣一種人,你無論怎樣與之靠近,都無法了解其內心真正的想法,她們從不按常理出牌。她們永遠不會被真正得到,而且時時刻刻會有一種令人即將失去的感覺。
這的確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氣場,她們代表了人生中一些想追逐卻不可得的夢影。
往往越不可得卻越是想抓住,年輕時很多人都經歷過沒有理性的情感。然而人最終要面對的都是現實。影片的男女主角,盡管無法離開彼此,卻真的無法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愛情更像一種暫時的精神補養,一場夢魘。畢竟喜愛的人和對的人不是一回事,喜愛的人只是有感情,他們可能會離開,對的人是永遠不會離開的人。
人生需要先安身立命,才能談情感,倘若不顧其他以情感為主餐,那么注定會失去所有。所以飛蛾撲火的感情不值得鼓勵,盡管無數文學藝術作品始終歌頌它。我們無法苛責影片的女主,因為她其實更加清醒,早已看透,而且她心中同樣有痛。人們常以為只有留下的人才會難過,其實出走的人心里同樣凄苦—“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心里都有一個想愛卻愛不起的人。”
并非“只要熱烈,都好過溫存”,人生五味雜陳,美酒美饌、粗茶淡飯,真愛也好,錯過也罷,其實所有經歷到最后看都是財富,并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認真的做過一場夢,沒有遺憾,更無需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