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上次寫的《2015年上半年看過的不錯的電影》竟然出乎意料地受歡迎,以后會繼續寫下去。
七月份孩子回老家,時間充裕一些,大部分都看電影了,所以看的電影比平時稍多一些,覺得不錯的電影也稍多一些,所以就不積到年底發了,怕到時候太多,懶得寫。
仍然按看的時間排序。
一、《漂流欲室》(2000)金基德
其實這片子是我上個月看的,上次忘了寫了。這是非常典型的金基德電影,封閉、孤獨、沒有來由,好看,有想頭!口味輕者請自動遠離。
二、《空想新子和千年的魔法》(2009)片淵須直
日本很多動畫片都受到宮崎駿風格的影響,這部也不例外,講述童年是宮崎駿最拿手的,這部片子也是講童年的,從情節、畫風、人物各個方面來說,都值得一看。
三、《秋日奏鳴曲》(1978)伯格曼
伯格曼的這部名片,我感覺自己看得不大懂,因為我不太懂音樂,音樂是融入這部片子的骨子里去了,那是一種屬于音樂的講述方式。
四、《年輕時候》(2014)諾亞·鮑姆巴赫
這是去年的新片,我們是如何感知年齡與變化的,這是我看這部片子時所想的問題。
五、《蒂莫西的奇異生活》(2012)皮特·海格斯
迪士尼出的,所以像個童話或者就是童話,這片子并沒有多好,之所以把它列在這里,是覺得這片子很適合一家三口在一起看。
六、《割草叔叔》(1997)約翰·杜根
力薦,可惜網上該片的質量并不好,但不妨礙這部片子的精彩。我不談過多感想,只說一句:圍墻外不一定有妖怪,圍墻內不一定沒有妖怪。
七、《刀》1995 徐克
這是徐克的一部片子,現在很少被談起。但在這部片子里可以看出,徐克試圖突破傳統武俠片的諸多嘗試。臺詞有些許王家衛的味道。喜歡結尾。
八、《黑天鵝》(2010)黑天鵝
在海島度假時重看的,更加確定該片有些過譽,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沒有絲毫可以質疑的,所以仍然推薦。
九、《測試》(2014)亞歷山大·科特
這部沒有對白的片子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的,每一個鏡頭都堪稱完美,草原的壯闊與生機,女主的美麗與溫柔,即使是最后的蘑菇云都是極美的。但前者是世界的精粹,是人類活下去的支撐,而后者卻是破壞前者的巨大黑暗力量,兩相對比,無聲勝有聲。
海報丑一點,特選了一張日本版的海報,片子是俄羅斯的。
十、《潛水鐘與蝴蝶》(2007)朱利安·施納貝爾
跟原著一樣,非常規地敘事,鏡頭在主觀與客觀間變換。影片比書輕盈,更像一只蝴蝶在飛,因為電影是視覺藝術,而主角唯一好用的感官就是眼睛。
十一、《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節奏像泰國人的生活一樣緩慢,生生死死,鬼鬼怪怪的事兒,講起來也像泰國人的生活一樣平靜,不起波瀾。
十二、《中央車站》(1998)沃爾特·塞勒斯
巴西電影史上一部不能不談的片子,很溫暖,一老一少,救人與自救,行走的旅程,蜿蜒在巴西的版圖上,也穿過了巴西的歷史、現實與未來。
十三、《海角七號》(2008)魏德勝
重看一遍,這部片子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是一群不如意的人的狂歡,現實中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幻想過有這樣一次狂歡。那時的臺灣電影也是如此。
十四、《大衛·戈爾的一生》(2003)艾倫·帕克
這部片子,可以想的主題很宏大,自由、現實與理想,也可以想得很小,小到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
十五、《巴黎Q娘》(2011)勞倫特·博尼克
網上總會有人看膩了日本的愛情動作片,想找些有情節的愛情動作片。這片子是最佳選擇。這是名符其實的愛情動作片,有嚴肅的愛情探討,也有無數令人激情澎湃美美的鏡頭。女主真的真的很漂亮,不好意思,說不下去了,口水太多了。
十六、《愛之亡靈》(1978)大島渚
這是大島渚《感官世界》的姊妹篇,個人覺得稍遜于《感官世界》。大島渚的片子暴力極端,對立強烈,很多人不喜歡。但我們為什么需要藝術,藝術不是生活的重復,他是生活的彌補、擴充和旁白。
欲望是個洞,掉進去就永遠出不來了。有些錯誤是可以犯的,有些錯誤是永遠不能犯的,犯了就是永遠的枷鎖。
十七、《大圣歸來》(2015)田曉鵬
這是今年第一部在影院里看的片子,我喜歡電影,但中國影院里放的片子我喜歡的不多。視覺、音效這些并不是一部片子的全部,這些東西遲早會褪色,一部片子的流傳不靠這些。
大圣歸來的大熱是中國好觀眾對某些片子的報復與反擊所引發的一次自發觀影潮,當然前提是這部動畫片是良心之作,好萊塢經典的敘事架構,東方的故事與畫風,中西合璧的音樂,誠意滿滿,的確是中國幾十年來不遇的動畫制作。但其愈熱愈看出中國動畫或是中國電影的尷尬。
十八、《深夜食堂 電影版》(2015)松岡錠司
一如原著一樣溫暖。大愛「山藥飯」那節。
十九、《阿黛爾的生活》(2013)阿布戴·柯西胥
雖然長達三個鐘頭,但每一個鏡頭都沒有浪費,對人物內心的掙扎與變化拿捏精準到位。認識自己很難,但接受自己更難。推薦女生看看。前方警示:情色鏡頭較多,心臟不好請繞行。
二十、《欲念浮動》(1974)阿蘭·羅伯-格里耶
格里耶是法國新小說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他的電影也同他的小說一樣反常規,凌亂的敘事,話劇般簡化的場景,充滿象征意義的道具,導演沉醉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女主角很漂亮,為她也值得一看。
二十一、《夜半歌聲》(1995)于仁泰
這是我早期看過的電影里,印象最深的一部了。隔一段時間看見標題就會找出來看一遍,每次都不會失望。黃磊的表演我持保留意見,但片子整個氛圍的營造與質感是我非常喜歡的。
二十二、《念念》(2015)張艾嘉
有關愛與被愛的故事,張艾嘉有極好的美術修養,畫面被雕刻地非常美。
二十三、《惡漢甜夢》(1960)黑澤明
黑澤明是很西化的日本導演,這部片子就很典型。把腐敗與復仇還有愛情聯系在一起,到處都是賣點。場面戲拍的,可以當教材了吧。
二十四、《怪談》(1964)小林正樹
干凈的畫面,攝影般的精準構圖,考究的道具,怪異卻很日本的配樂,構成了一部單純的日本電影。日本人始終對人對物保持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跟他們的鬼怪文化有著一定的關系吧。《無耳芳一》那一段讓我想起了為自己民族游唱史詩的那些人。
二十五、《小逃亡者》(1953) 莫里斯·恩格爾/ 雷·阿什利/ 魯思·奧金
如果不看資料,我真的以為這應該是一部意大利或者法國片,而它竟然是美國的。我只想問,特呂弗在拍《四百擊》之前有沒有看過這部片子?
二十六、《禁忌的游戲》(1952)雷內·克萊芒
戰爭總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關于戰爭的電影拍得太多了,佳片也很多,這部應該算其中的一部。它的精彩,反映戰爭的殘酷到是其次,從孩子的角度反思死亡是個亮點。
也許,死亡真的如孩子們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種形式或者一個十字架而已。
二十七、《野獸》(1975)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
歐洲導演是什么敢拍的,引起的思考也是深刻且極端的,可能以前他們只存在于某些哲學者深奧的哲學巨著里面,現在他們變成了畫面。藝術應該也是一種開眼界的方式,這部片子就是。輕口味著請遠離此片二百五十米以上。
二十八、《控方證人》(1957)比利·懷德
非常精彩的懸疑片,也是律師從業者應該看的一個教材片。
二十九、《日本昆蟲記》(1963)今村昌平
日本的很多導演我都喜歡,今村昌平應該是排在前三的。他既不同于老前輩溝口健二和小津那種固化地追求完美與順應天命的價值觀,也不像同輩中的大島渚那樣極端。今村是現實的,他片中的人,特別是女人,都是極現實的,就像這部片子的開頭那樣,人們像昆蟲一樣去覓食、掙扎,今村的片子里不講道德,道德只是衣食無憂者的游戲。女人可以為了生存名正言順地墮落,看起來很殘酷,卻讓人無力反駁。而那個唯一還有些所謂「人性」的竟然是個傻掉的可憐人。今村的片子很有殺傷力,我總是看一部,消化一下,隔一段時間再看下一部,連著看,受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里的情色鏡頭處理的很好,露骨而不淫,恰是這部電影所需要的那種。片子的開頭與結尾,看似冗長與不經意,卻呼應地如此震撼。
三十、《再見,孩子們》(1987) 路易·馬勒
同樣是用孩子的視角看戰爭,讓我想起了《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但這部片子沒有那么直接。男孩間的友誼,不那么溫馨卻刻骨。
三十一、《楢山節考》(1958)木下惠介
今村翻拍的那版很久以前看過,很受觸動,木下的這版一直沒有看。無意中發現有高清版就看了,兩版各有千秋。今村情節更復雜,交待詳細,寫實,想表達的主題更多,木下這版簡單,集中,有窮透力,配樂到位,拍攝手法上有很多創新,燈光運用上一絕。情節不多說了,這片子是絕對的經典。
三十二、《伊萬的童年》(1962)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愛德華·阿巴洛夫
什么是大師,這就是大師,大師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同樣是戰爭題材,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從一個孩子入手,熟練運用電影語言,把一部子彈呼嘯的片子拍成這樣,不服不行的,相比這下,我國的一眾抗戰片差得不是一點點。藝術首先是人的藝術,不管是作為藝術家的人或者作為欣賞者的人,人是有血有肉,會掙扎會憤怒會脆弱的人。人不應當被當作道具來使用,道德的工具、宣傳的工具或者犧牲的工具,根本的差別就在這里。
看看海報上的這個鏡頭,多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