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講解系列(1)---體態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原創 2017-01-29 李哲 李哲教你學解剖
由于健康意識提高,國民對于自身健康需求日漸增加。強壯自己身體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但依然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體態的問題。
如果您的體態有問題,那么你所從事的健身可能就是毀身,反而可能讓身體不良問題的日趨嚴重。
人是由9大系統構成的有機體,而運動系統中的肌肉、骨骼分布在全身99%的部位,意味著這個系統一旦出現不平衡,會導致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可以通過體態體現出來。
? ? ? 從生物力學來考量,每一步的行走,包括脊柱、骨盆、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都要承受巨大的重量。而這種重量分配,只要機體保持良好的平衡,人體的關節一般夠用一輩子。正是因為,日常習慣的問題,導致了身體出現了各種不平衡,一般早期還不出現什么問題。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就會慢慢出現,尤其是以身體慢痛為主的癥狀開始困擾著太多的人。
身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愈力極強的組合體,當身體某個部位比較薄弱的時候,其他強大的部位就會開始逐漸幫助比較弱的區域,從而完成所謂的代償。
代償產生的結果:讓身體暫時有問題的薄弱區域度過難關,形成錯誤的姿勢。這種錯誤的姿勢就是不良體態,因為此時身體用力的方式,肌肉用力的方向都在發生悄然的改變。雖然有些小小的不舒服,但都會被個體可能忽略。但好日子不長,有的人可以幾年甚至10年,有的人可能幾個月就出現了無法忍受的疼痛。到醫院檢查,卻不能發現什么問題。其實,這很有很可能就是不良體態引發的。
因此當人們產生慢痛時,都要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最后才考慮軟組織引發的問題?,F在很多年輕人過早的出現關節退化等問題,往往都是因為不良體態引發。
其實人的標準體態只有一種,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體態上會有些差異。但不良體態一旦發生,就會慢慢的導致脊柱、骨盆、下肢關節、足弓等問題產生。
如果想要維持標準體態,就必須考慮維系體態的兩大決定性因素骨盆和足弓。
今天重視體態,明天少一些慢痛
如何找到最佳坐姿/站姿。很多人其實對自己的spine和pelvis沒什么概念,對很多人來說lordosis感覺就是站直的狀態,怎么幫助他們簡單明了地理解正確體態?
這個真的需要普及,因為在人的觀念中,我們去說對方身體存在問題,人會產生天然的反感。因此,我們做的更多的工作是在已經有問題的人群中去糾正。處于邊緣的群體,我們只能通過講座、培訓,文章去影響。
體態講解系列(2)---骨盆對人體的影響
維系身體平衡兩大關鍵結構就是骨盆和足弓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如果從結構學來闡述,骨盆看似為組合結構,即髂骨(ilium)、坐骨(ischium)、恥骨(pubis)、骶骨(sacrum)、尾骨(coccyx)合成,但實為一個穩定微動態整體。
假如,上肢沒有肘關節,只有肩關節和腕關節,那么手的功能就是零,因為手的功能能否行使,肘關節至關重要。因此沒有肘關節,很多人會讓自己直接置于生死邊緣。
假如,下肢沒有膝關節,只有髖關節和踝關節,那么下肢功能真的就屬于“僵尸跳”級別的。爬,比不過烏龜;跳,比不過袋鼠;跑,比不過雞鴨。
而骨盆的重要性基于兩大特點,即結構和功能的合一性
結構:上接脊柱,下接髖關節。真乃承載脊柱之盆,軀干穩定之箱。
功能:維系身體重心,協調上、下結構之平衡。
正是因為骨盆的位置,就相當于上肢的肘關節,下肢的膝關節。
骨盆有3個關節,對于微動態平衡極其重要,為什么稱其為微動態?
因為,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都是運動幅度極小的關節,骶髂關節的運動幅度只有3°左右。這兩個關節是人體在走、跑、跳躍、坐姿中承重的關節。骶髂關節的狀態與生活習慣、不良體態有著直接關系。比如走路左搖右晃,走就了屁股就酸痛,坐久了腰痛,如果檢查腰椎沒有什么問題,問題幾乎都直指骶髂關節。
這種問題的產生,基本上就是骶髂關節失衡有關。
什么是失衡?
比如,經常用右手,那么左右手就處于失衡狀態。因為肩部的靈活性,以及生活中很多動作需要雙手同時參于,往往這種失衡會被自動校正,但有很多人也校正不過來。
很多人會有疑問,雙腿都是同時走路,應該也會自動校正。這句話沒錯,但如果我給你錄制了一個5分鐘行走的影響,然后把幀數放慢,來看觀察自己,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所想和身體所做是完全不對等的。
我們培訓中,涉及到動態評估時,都要教會學員用手機拍攝客戶的動態影像,用來做后期的采樣分析。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機動車,在國內都是左側是駕駛位,我們上車的時候,一定是骨盆向左側發生旋轉,然后進入駕駛位;從駕駛位出來,也是骨盆現發生左側旋轉,然后出駕駛位。這個動作沒有幾個人會認為有問題,但是在出租車司機這個群體中,他們很多腰痛,我們都會糾正過度左旋的骨盆,癥狀可以逐漸減輕,甚至消失。然后在教骶髂關節的功能訓練動作。
骶髂關節的動作訓練,必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尤其是那些過度拉伸大腿后群肌肉(腘繩?。┑娜巳?,必須要注意,很多人因為拉伸腘繩肌而導致骶髂關節失衡。
一定要記?。豪觳皇侨f能的,很多拉伸培訓簡直就是把學習者帶入一種萬劫不復。不成系統的學習,沒有規范的內訓教材,卻成為了很多淺薄學習者的掌中寶,我有時并不擔心你們會怎樣,我擔心的是:那些你們服務的客戶會是什么后果。
現在,我來談談恥骨聯合
這個關節中間由軟骨進行結合,具有很高的抗壓性和彈性。雖然該關節運動幅度很小,凡是走路方式不對的,女性痛經、甚至下肢循環不好的人,這個關節都會有一些小錯位。
其實,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都是相輔相成的,結構決定功能或功能決定結構之類的論調是不可取的。
我們在技巧上有時難以逾越的一個重要瓶頸就是對于功能解剖學的理解中依然過度重視結構排比,而忽視功能互補原則。
在目前我們處理的客戶中,以及培訓中都會特別強調骨盆的意義,以及周圍軟組織精準激活方法。因為,在我們這里解決了很多百姓常年困擾的腰痛,產后腰痛等諸多類似問題,都是源于骨盆。
體態系列講解(3)---足弓對于體態的意義
每天行走
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要知道沒有強大的骨盆穩定和足弓的彈性存在
人類可以瞬間坍塌
足弓就是人體的避震器
人體全身的重量就是靠人類的雙足來支撐
大腿→小腿→足踝越來越細
既然設計成這樣的冰淇淋筒結構
就意味著必須在最下端有良好的緩沖裝置
每個人平均步行有5000-8000步
步行時,足部承受的重量是體重的1.2倍
跳躍時
要承受體重的5倍
如果一個體重是50公斤的人
每天走5000步
一天之內腳就是承受30萬公斤的反作用力
有時候,就怕精打細算
我總說:人很難知道自己有多強大,也很難知道自己有多脆弱
一對不足10斤重的足部
就要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
沒有完美工學設計,是做不到的
當人類走步的過程中,當一只腳完全接觸地面時
足弓此時適應性的變得扁平
足底的筋膜和肌腱展開要吸收體重及行走時的重量
當步態一旦轉換到足跟離地時
此時這些軟組織開始集中
轉換成可以推進人體前進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的足弓出現了問題
也會導致很多問題隨之而來
但也會有很多人隨著身體逐漸完成適應性代償
并未對身體造成實質性傷害
足弓的不完整
會讓足底壓力失調,很容易出現疲倦、疼痛、足弓外翻角增大
如圖所示的扁平足就會產生上述的情形
扁平足,可以帶來錯誤的走路方式
人必須要適應,因此作出適應調整
但調整過程中必然會帶來錯誤體態,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的可以完成完美代償
足弓的不完整,在行走過程中,就會產生重心轉移
從而導致足底、骨盆,脊柱壓力出現失衡
平時多做一些足部的保健還是有幫助的
(1) 弓箭步:手扶桌面或墻,一腳在前一腳在后,腳尖朝前,成弓箭步,足跟不離地,身體重心往前,伸展小腿因穿高跟鞋縮起的腓腸肌與阿基利斯腱。
(2) 腳趾剪刀、石頭、布:腳趾張開、縮起、放松,可訓練趾骨間的小肌肉,有助增加足底支撐力。
(3) 足底按摩:揉揉并活動腳板上趾骨間的肉,后用手掌上下拉伸腳趾的關節。
(4) 強壯足弓:腳掌輕松平放地面,以趾腹抓地面,感受足弓有稍微被拱起,可以訓練趾骨間的小肌肉,讓足弓不塌陷。
無論怎樣,如何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對于正常足弓的人,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