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從傳統意義上說是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明清時期,人們把錢用紅繩串起來送給孩子們。民國之后,用紅紙包裹,紅色喜氣,象征著好運的到來。撲克牌大小的紙包里大有乾坤,給人一種神秘感。
紅包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它給人帶來的心里感受是一樣的,得到它的孩子們就是最幸福的。它是小孩子的專屬產物,沒聽說過哪個成年人還要紅包的。長輩把紅包送給孩子們,紅包里裝的不只是壓歲錢,還有長輩們對孩子的期望與祝福。孩子長大了,就不經意間變成了給別人紅包的人。
我小時候也得到過紅包,但不是用紅紙包裹的,農村接觸新鮮事物的節奏始終要慢些。一般都是幾張嶄新的五元錢,我那時沒有紅包這一概念,只知道那是錢,可以買東西吃。其實,那年月在農村很多人都不知道紅包是什么東西。
后來去城里的人多了,在加上網絡時代的到來,這些人便慢慢的主導潮流,紅包就傳開了。村里哪家要辦事(請客)了,其他人家就要去送份子錢(有些地方也叫人情)。有在外地的便直接用手機微信發紅包,但這是很讓人頭疼的,城市打工者和鄉村勞動者的差異也決定了紅包的大小。份子錢沒有明確給多少,這是一場心理戰,有時甚至會因為這個而傷了和氣。
六百多年前的農民領袖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當上洪武大帝后更是心系百姓。他曾發布鄉里之間互助互濟的文告,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的“隨份子”。時過境遷,當份子錢遇上紅包,已經變了味道,這時候的紅包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隨著網絡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微信、支付寶、各種關鍵詞為“紅包”的APP充斥著我們的視野。紅包已不再是壓歲錢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商家與顧客間的游戲形式,一種互聯網派發福利的工具。
2014年春晚,騰訊公司的微信平臺推出“新年紅包”應用,手機搶紅包就此誕生了。這應該算是一種潮流,它有一定的娛樂性。
我曾經寫一個網絡段子,是這樣的:
少壯不努力,長大搶紅包。
舉頭望明月,低頭搶紅包。
紅星閃閃亮,照我搶紅包。
春眠不覺曉,醒來搶紅包。
生當作人杰,死亦搶紅包 。
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搶紅包。
夜夜思君不見君,原來君在搶紅包。
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使勁搶紅包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搶紅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天到晚搶紅包!
車間突然很安靜,全廠都在搶紅包。
為衣熬得人憔悴,再累也要搶紅包。
輾轉反側夜無眠,只因還要搶紅包。
七月放假干點啥,空調房里搶紅包。
親朋好友如相問,就說我在搶紅包。
……多年以后,
垂死病中驚坐起,為了繼續搶紅包。
看了之后,我們可能會呵呵的笑,但更多的是應該反思,為什么幾角錢甚至幾分錢會有這么大的魔力呢?可以讓我們瘋狂到如此的地步,它值得讓我們去浪費時間嗎?我絕對沒有輕視幾角錢的意思,只是覺得紅包文化不應該以這種方式來傳承。后來想一想,這個搶紅包的“搶”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質,實在沒有必要太介懷!
2017年,手機搶紅包已不再那么火熱,開始流行商家送紅包,電臺送紅包。微信和支付寶針尖對麥芒,其中馬云最為瘋狂。
今年的雙十二是最振奮人心的,我們平民百姓也過了一把免費得紅包的癮每天都拿著手機“掃”來“掃”去。這好像又回歸了本質,由強勢方發給弱勢一方,心理上和以前相似,不管得到多少錢,最終也會到一份好心情。
這兩天聽到很多人用調侃的語氣的說:“馬云給的錢,不要白不要”。是,真是這樣,沒人會拒絕好運的。但要明白一點,紅包,它只是屬于孩子們的。我們只是被一種“人類與支付網絡和睦共處”的假相所蒙蔽,有一天,還是要從你這里雙倍的拿回去。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今,紅包以各種方式取悅著人們,已經偏離了傳統文化的軌道。它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或許只是一種錯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