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院子里見到有小朋友不愿意給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大人在旁邊講道理:“小朋友要學會分享,分享才是好孩子!”或者威脅:“你不分享沒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了。xx,xx,你們都別跟他玩,他自私!”還有的甚至從自己孩子手上搶過來玩具強行“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想說:既然您這么大方,干脆把您的錢包也給我分享一下唄!”
豆包還差幾個月兩歲的時候,像很多小朋友一樣,突然開始“自私”起來,什么東西都是:“豆包的,豆包的。”每次出門如果帶著玩具,老遠見到小朋友就開始:“xx不要搶我的玩具!”或者要大人抱她,認為抱起來把玩具舉得高高的就不會有人來搶了。我心想,這樣下去,以后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于是我試著給她描述分享之后每個人的玩具都變多了的美好畫面,或者讓她回想有時別人不給她玩時的失落,讓她體會對方小朋友想玩卻玩不到她的玩具的“心酸”;但豆包好像并不為所動,仍執著的致力于保護她的玩具。
有一天,她為了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答應了人家提出的交換的條件,但看她玩著別人的玩具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還一副擔心憂慮的神情盯著別人手中她自己的玩具,當小朋友還給她的時候,她的臉上終于出現了如釋重負的表情,笑的像一朵花。我突然明白了,對于孩子來說,分享玩具,大概跟讓一個金牛座給別人借錢、讓一個處女座把整理東西的任務交給別人是一樣的體驗——各種不放心啊!我怎么知道你會不會像我一樣好好對待我的玩具?我怎么知道玩具是不是會一去不復返?我又說不出來,寶寶心里苦啊!
然而,是不是真的得像網上很多人說的那樣,孩子不愿分享就徹底不分享了呢?我倒是從來都不介意當個壞人,保護我女兒“不分享“的權利。可是當我看到孩子依然會擔心別的小朋友來搶時的擔憂之情,依然不能愉快的玩耍,我體會到:單單是保護只能讓孩子驗證她對外面世界的消極懷疑,而且也縮小了孩子本來可以得到的各種可能性,唯有相互的信任才能融化孩子擔憂的堅冰。
于是我試著引導她跟小朋友溝通:“豆包,你不愿意把xx給姐姐玩是不是因為你擔心姐姐拿走了就不會還回來了?你就再也拿不到你的玩具了?”她重重的點點頭:“嗯!”“你擔心姐姐不會像你一樣愛惜你的玩具?”“嗯!”于是我又跟姐姐說:“這是妹妹的玩具,她有點擔心你不會還給她。你愿不愿意答應妹妹會好好的保護這個玩具,等會兒再還給妹妹?”姐姐趕緊說:“我一會兒就還給你,我不會弄壞的。”有了這樣的信任背書,豆包才答應把玩具給姐姐玩。過了一會兒姐姐把玩具完璧歸趙的時候,豆包非常高興,有時候還會說:“謝謝姐姐!”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下一次豆包和小姐姐再互相分享玩具的時候,就少了這許多周折,大家達成了某種心靈契約:你是值得我信任的。
同時,在豆包和小姐姐之外的小朋友建立連接的時候,我也會提到上次那個小姐姐就說話算話,結果兩個人的玩具都變多了,兩個人都玩得很開心,用愉快的經驗去重塑她對于小朋友會搶玩具這樣的信念。慢慢的,豆包就不那么害怕小朋友會搶玩具了,同時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交涉。當然,有一些小朋友由于心理并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或者由于教育的原因,并不能夠很好的完成約定,我也尊重豆包不愿意分享的意愿。畢竟,誰愿意把錢借給一個你明知道他不會歸還的人呢?
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是孩子學習尊重和被尊重、建立信任的一個慢慢的過程。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礎上給予愛和力量的引導,讓孩子除了自保之外還有更多選擇,擁有更多可能性的孩子內心才有更多力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