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iphone X 剛發布后,寫這篇文章難免會讓大家掃興。但是,該說的還得說,該警惕的一點也不能松懈。
這是蘋果官網的iPhone X 圖片,售價8388元。
今天早上一睜眼關于蘋果發布會的資訊在網上多的快爆炸了,蹭熱點的蹭熱點,寫段子的下段子,真好,真熱鬧,像一場全民的娛樂活動。
庫克把iPhone X 稱之為“未來的手機”,無論是從新一代蘋果的性能還是外觀設計,毫無疑問他又掀起了一輪手機界的革命。
同時,也激發了我們這群普通工薪階層之間的攀比。
很可怕,我如果能攀比成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醫院,你懂得。
2.
為什么會選這個題材,一開始也很矛盾,當我刷關于蘋果新產品的推送時,心底總有一絲不安,很慌。之后我想起了這些。
這是iPhone6s上市之后的一則新聞,一個學生打扮的女生在手機店里非要讓父親買價值5千多的蘋果6S,而父親的打扮很普通。
按網友的當時po出的帖子說:父親很沉默,很無奈,看這位學生的父親不像買的起蘋果6S的家庭,但是旁邊的孩子執意要。
后來父親拗不過孩子,只好將蘋果6S買下,全程父女兩人沒有說過一句話,沉默。背后是什么?孩子間巨大的攀比心理。
我們是該反思這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應該反思如何讓產品回歸到產品本身。我知道有很多蘋果粉是因為真正的喜歡科技,喜歡這款產品帶給他們的體驗。
但這些孩子不懂,看到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和大量的宣傳,會導致他們在認知中,形成拿了蘋果手機就代表著某種身份的象征。
我們應該反思,也應該警惕,真正的熱愛都是從心底出發的,而不是來源于攀比。
3.
校園貸大家都知道,關于校園貸的各種新聞,負面報道網上有很多。有些大學生借錢是為了供自己學費和生活費,分擔家庭壓力。
有些大學生家庭條件小康,貸款是用來買額外的高端消費品,但是他們都高估了自己的償還能力,到最后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悲劇發生。
我記的很清楚的一條新聞是:一名大學生貸款就是為了買一臺蘋果手機,因為大家都拿的是蘋果手機,他先借了5k,加上利息一共還款7K左右,每個月還1千多,他以為會很輕松。
但是這1千多就是他全部的生活費,后來他又去別的平臺上借貸來還,后來本金+利息,他一共要還幾個平臺50多萬。
是不是很驚訝,但這是真真切切發生的事,比這更荒唐的還有很多,不知道你看完這條消息后有沒有明白什么。
攀比須謹慎啊,超出自己的消費能力外,可能進兩趟醫院都不夠。況且最美好的年紀我們都用去攀比不覺得太不劃算了嗎?
蘋果固然好,入坑須謹慎。
4.
我寫過一篇,一個月薪3k消費過萬的職場文章,他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職場這一類群體。
網上有一篇分析工薪階層的文章這樣寫到:
“普通的工薪階層年薪十萬,十幾萬,你要買房,買車,養車,結婚,生孩,養孩,在你中年時,你的父母岳父母可能開始生病。
孩子要上大學,可能還要出國,畢業后還要找工作,談戀愛,買房子。其實你真的不寬裕。
工薪階層剛剛成為工薪階層時自以為就獲得了一種堅實的安全感,事實上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個安全感其實極其脆弱,更不用說和某某成功人士(這才是他們原先想像的自己)去比較了。”
買得起蘋果,玩得起單反,可住的不是別墅,開的不是保時捷,但他就是喜歡在別人面前炫他的蘋果;
雖然他夢中想著開勞斯萊斯,可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一輩子都買不起。普通工薪階層的無奈與攀比時刻都在發生。
5.
構建消費者認同身份的營銷無疑是成功的,當下的粉絲經濟不也在越炒越熱嗎?普普通通的一個夾子賣200多,是我一生都無法釋懷的。
我們愛好一款產品是始于產品本身,但消費時必須要理性,看看自己的薪資是否承擔的起。
最后,買的起iphone X 的唯一辦法是,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薪資,開闊眼界,世界上有比攀比更有趣的東西。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