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同事因為他爸爸癌癥晚期,在微信上發起了眾籌,目標金額是10萬元,最終因為其父病情危急,在籌得5萬多的時候就提前結束了籌款,其中我捐了200。
顯然,眾籌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大病時的一種籌資手段,撇開病情來說,這種向身邊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求助的方式是否讓病人的家屬失去了努力的必要性?
只要在軟件上上傳病人的情況和真實的病歷等信息,再配以煽情的文字,就可以坐下等著錢從天而降,不需要到處奔波求人借錢,更不用擔心后續如何將這筆錢還給別人,因為別人是“自愿”捐助的。
我不知道朋友拿這筆錢是否拿得心安理得,但至少我覺得他不應該心安理得,在他后續發布的病情更新中,我看到了他拿到錢能交得起醫藥費的喜悅,但卻感受不到他發自內心對于我們這些捐贈者的感謝,說實話,有點心寒,他可能都不知道我捐了錢吧……
的確,眾籌醫藥費給了大家許多方便,很多人因此得到救治,但是,除了賣慘,受助人并不需要付出更多的行動,這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消費愛心的行為?倒不是說生病或者支付不起醫藥費是他們的錯,但錢財來得太過容易,會讓人有不勞而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