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在《葉嘉瑩:難忘詩騷李杜魂》中說,一首好的詩歌應該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看作者是不是內心真正有一種感動,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還是在那里說一些虛偽、夸張的話。先生舉了晉朝陸機《文賦》中的一句話: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葉嘉瑩說,在那強勁的、寒冷的秋風之中凋零的落葉,人們看了就有一種蕭瑟的、凄涼的、悲傷的感覺。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們看見草木柔條發芽長葉了,我們就有一種欣喜,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種感動。“情動于中”的一個因素是外在大自然的物象。優秀的詩人有銳敏的感受能力和豐富的聯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不只是草木、現在的人事,我所沒看見過的、沒經歷過的人事,都可以感動我,這才真正是一個有博大感情、襟抱的詩人。創作出的詩,才能跨越時間空間成為好詩。
詩歌是這樣的,我覺得,任何好的文章都應具備這點。"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很重要。我常常感性,讀到喜歡的大家文字更是這樣。于是很多時候,就有了一些情動于中的課堂想法了,每一個教學瞬間都值得紀念了。下面是一些課堂記錄:
(一)課堂之意不在樂,在乎對答之間也
要上白居易的《琵琶行》,課前,我給孩子們播放了樂曲《琵琶行》,讓他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每一個樂譜。
3分多鐘的樂曲播放完后,我說,聽完樂曲啦大伙兒來說說聽后的感受吧。孩子們都很實在,很真誠,沒有說謊,這是他們在我的課堂上的可愛之處。有些歡喜就是可以這么單純。
于是就有了這樣有意思的答案:
最高度的概括:好,妙,美,醉。
最真實的感受:暈,困,悶,餓。
最細膩的觸覺:柔,細,輕,冷。
最深入的感知:清,沁,幽,迷,深,悲。
最恰當的比喻:如流水,清脆,悅耳動聽。
(二)欲說不休,欲說不休,卻道詩意課堂好個春。
我喜歡在課堂上胡謅八扯,天南地北地玩兒,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與孩子們盡情,盡興。
今天,又心血來潮了。
要上李商隱的《馬嵬》。課前,我在黑板上抄寫這首詩: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有的孩子早已邊看我抄寫邊讀詩了,還有的開始猜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看到此景覺得真好玩。大概一分鐘左右,我寫完了。我說,孩子們,請看黑板上的這首詩歌,來讀一讀,猜一猜幾個問題:
1.這是來自唐代的哪位著名詩人。
孩子們有猜是李白的,有說是李商隱的,竟還有說是王安石,韓愈的。為他們的答案點贊,雖然都不對。我補充說,這是一位晚唐的詩人,他和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說完,孩子們脫口而出"我知道啦,杜牧"。他們開心的就像個小朋友獲得了心愛的玩具,也為自己正確的猜想洋洋得意著。
2.再猜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
我說,大家隨便猜。嘗到了第一次勝利的果實后,到這題,孩子們的膽子可放大了。膽兒大到可以容下整個教室。各種題目,各種奇想滿屋飛舞。詩的題目,孩子們是從詩句中截取主要詞語來擬定的。是有一定的判斷和依據的。于是就有了這些可愛的答案是:《荔枝》、《妃子笑》、《一騎紅塵》、《望長安》《次第開》……還有的題目說到了天外飛仙,想象力夠豐富。不知商隱兄在九泉之下是何種滋味呢。我很訝異,也很欣喜。好的教育狀態就是允許有不同的聲音,讓每個人都得到機會。后來我聽到了一個驚喜的正確答案,說,這首詩的題目是《過華清宮(絕句其三)》。只是有些小失落,因為這個孩子是通過網絡查知的。
3.再來猜猜這首詩中的"華清宮"是什么宮。
孩子們的說法,就像開關失靈了的噴泉,噴涌而出。有的說是溫泉宮,有的說是冷宮;還有的很詭異,說是地獄;而有的說是楊貴妃住宿……等孩子們一吐為快,而后我說,這是唐玄宗為楊貴妃修建的行宮,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游樂之地。孩子們發出"哦"的聲音,表示明了,明了,同時還顯出羞澀的表情。順著這樣的課堂氣氛和話題,由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佳話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詩歌——李商隱的《馬嵬》。
語文課堂,尤其是講詩歌的課堂,總覺得很難講出詩意,很難講出精彩。于是詩歌教學成了我們語文課上的秋天。課堂中,我這樣的上法,多半是玩心太重吧,只希望再接再厲,在詩歌教學上,那個悟性不好,笨笨的自己越走越熟,越走越自在,越走越看見另一片天地。
(三)課若有情文不老,人間正道是語文
在講魯迅的《祝福》主體部分,我用了幾個問題作為牽引:
1.這樣的祝福是真正的,可以得到好運的嗎?
魯鎮年年都是這樣,年年都在祈福,只要買得起燭臺和鞭炮!這樣的祭祀祝福是魯鎮的大典。然而這樣的祝福卻只屬于男性。這樣的祝福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真的祝福。
2."我"到底怎么啦?
我的心情是變化多端,起伏不定的。從詫異到悚然,從躊躇再到吃驚,從膽怯,又到說不清楚,從感到不安逸到總覺得不安,再到后來的心突然緊縮,臉上變了色。為什么"我"會出現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從而讀懂"我"背后的內容。
3.拿什么來拯救你,親愛的祥林嫂。
都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而我更喜歡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的說法:這是"一個茍延殘喘在風雪中的女人,一次次人生打擊,正如一場場恐怖寒冷的風雪,摧殘著她的肉體和精神,把她一步步逼向絕境。"《祝福》里關于雪的描寫有四次,第一次是“我”初到魯鎮時,第二次描寫是在“我”聽聞祥林嫂死訊后,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媽尋祥林嫂開心時,第四次是在課文最后的結尾處:“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爆竹聲聯綿不斷……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一個孤獨的寂寞的悲慘的靈魂在大雪天里艱難行走,直到消失在滿天雪里。如何拯救,誰來拯救她!我似乎聽到了《狂人日記》里"救救孩子"的那種聲音。
4.阿毛,你娘想你了。
一個女人,一個沒了丈夫的女人,又沒有親人可以依靠,唯一的生活動力就只有孩子了。可是小說里沒有留給讀者善意的謊言和溫柔的面容,魯迅將祥林嫂活著的獨有希望撕毀在我們面前,而這正是小說想要告訴我們的思想內涵。
5.愿你的生命里得到真的祝福。
祥林嫂能夠得到真的祝福嗎?甚至是我們認為最虛偽最殘忍最迂腐最可怕的魯四老爺,他配的上這所謂的干凈的祖宗的祝福嗎?這樣的發問,我不止一次,讀了小說又讀,這些問題我依然在想。
這是備課的熱情,困惑,心情;也是備課的思考,艱辛,收獲。雖然還不成熟,雖然還需打磨。我知道只要在思想,就是出發。
我講課,感覺現在偏向感性多些。或許身為女性,或許已為人母,又或許其他。總之我總感覺,只有深刻,只有站的高,才能飛得遠,只有想的深,才能行的穩當。
我愿在語文的廣闊天地里,行走,再行走。晚一點也沒有關系,慢一點也無礙。
附文:
《祝福》教學后的回應,來自高一(13)一個孩子的心聲:
? ? ? ? ? ? ? 當我有能力做這些事的時侯
3月3日,星期五,語文課。
迎著早晨,生物鐘催促著我們醒來,手腳靈活舒展,去學校,開始奮斗。今早課程中有語文課。課前五分鐘的內容,但同學講的實在太過于乏味,并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鈴聲響起開始進入狀態。這堂課,講的是魯迅的《祝福》,文中講到了祥林嫂。讓我們陷入沉思。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于是語文老師開始講述著她所遇到的一位類似于祥林嫂這樣的人物。那是她小時候對于一位中年婦女的好奇,也對于她的憐憫。當她講到一句話,讓我眼眶濡濕了:當我有能力做這些事的時候,她已經不在了……這句話震撼了我的心,當初的我們也曾有那份初心。
我的童年里,也有過這類的故事。在我的小村子里,有一位獨自生活的孤獨老人,無兒無女,居住在一個非常破舊的瓦房,即便到了新年,門上貼了鮮紅的對聯,也看不出一點點的新生氣,只讓人覺得更加蕭瑟凄涼。小的時候每回我回到村里,總會去看看他,只是遠遠的看著。但我終究還是走近了他,問他要不要我幫忙做什么?他只是對我笑笑搖搖頭,便邀我坐下,我也與他聊了許久,他倒也有耐心陪我這個小毛孩說話。他總是一身灰色的中山裝,還添了幾處補丁,于是我暗暗默許:等我有能力做這些事的時候我一定要實現。我慢慢的長大,而他卻也慢慢的老去。長大后,很少回去了,也就漸漸地忘卻了他的模樣。只是一次回去拜神,去他那屋瓦房,卻總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的對聯已經褪去了顏色,殘缺的貼在門上,那房子看起來已是灰溜溜的一片,再不久才曉得他已經離世了。我暗自悲傷,心里有些愧疚,也難以彌補。只想陪他聊一會,畢竟他身邊沒有親人,村里沒有一個人去在意他,給他一點兒幫助。他離世的時候村里也就熱鬧幾天就過去了,也無人記得他。
每當我想起時,總有莫名的悲傷,愧疚。想著如果他還在,我回去一定會給他帶足夠的食物,衣服,幫他打掃房子……可惜,他已經,不在了。
那堂語文課,又讓我想起了那份初心。
杉言良語(師評):“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是的,當我,有能力的時候。讀你的文字亦讓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館》里面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有牙沒花生仁,老了以后有花生仁沒牙。我喜歡有溫度的文字,很感動,也非常欣喜你還有思考。人生總是充滿遺憾,有時候有心無力;等有能力時卻又沒這個人了。如若保有初心,對誰好也都有心,那么我想,或許遺憾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