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udrey郎
今年研究生畢業,留在北京成為了一名高中英語老師。說實話,這個結果是我以前不敢想的。我的大學是一所二流院校,沒有任何名校光環。如今,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很感謝那段拼搏的歲月。
我不敢說我的人生已經翻盤了,只能說我一直在努力改變人生。
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同在二流大學甚至三流大學讀書的你——限制你的,從來都不是什么學校背景。能不能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全在你自己。
如何在二流大學,充分利用4年時光,為自己逆襲打下基礎呢?
1. 調整好心態,不要想著討好所有人
在普通院校,可能大部分人都是不太愛學習的。早晨睡到自然醒,能趕上上課就去上,趕不上就直接吃午飯了。
晚上可能刷電視劇,可能逛淘寶,也可能打游戲。總之去上自習的是少數,堅持每天去上自習的屈指可數。上課的時候,大家都搶著坐在后排,下課問問題的寥寥無幾。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你上課坐在第一排,下課積極問老師問題,每天晚上堅持上自習,那么你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另類”了。
也許他們會跟你說,天天學習有什么用,考試考第一名又有什么用?甚至他們會覺得你很裝,都上二流大學了,還那么用功干什么?
然后,你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還要不要這么用功。
我想告訴你的是,不要想著討好所有人,走自己的路。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樣子?
這確實很艱難,因為這意味著你將與孤獨為伴,和寂寞為友。一個人上自習,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早起背英語,一個人下課問問題,一個人坐在第一排。
但是,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首先,把自己的專業基礎打扎實,培養核心競爭力。此外,好好學英語和寫作。
大學4年,我堅持每天上自習,每節專業課都坐在第一排,有問題積極問老師。業余時間積極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辯論賽和英語寫作大賽。大學四年一直保持專業成績第一名。
也許我失去了所謂的社交和人脈,但是我夯實了專業能力,練就了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目前我獲得的一切都是這些能力帶給我的,而不是那些“人脈”帶給我的。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文章很火,“請放棄無效社交”。同樣地,大學里也需要辨別有效社交和無效社交。
不要選擇消耗你的朋友。
2. 主動選擇
首先主動選擇朋友,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優秀的人。所以,要主動去跟優秀的人交朋友。有一句話說“你身邊最好的5個朋友決定你的層次”,這句話不無道理。讀書學習4年和擼串刷劇4年,還是會有很大區別的。
其次,主動選擇未來的方向。是考研還是出國亦或是工作,這些問題最好在大一能夠想清楚。《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有一個習慣就是以終為始,明確了目標,我們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大學4年。
如果你的目標是考研,那么一定要學好專業課和英語,打好基礎。很多考研失利的人大都是因為英語或者專業課沒有過線。
如果你想出國,就更得學好英語了。作為7年英專的研究生,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美女學霸養成記(內附英語學習秘籍),希望能對你的英語有幫助。
如果你打算畢業工作,那么建議你可以做班干部,參加學生會或者社團。多去組織活動,在和人溝通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現在運營人才比較稀缺,如果大學經常組織活動,那么就能在這方面比別人略勝一籌。
3. 轉變看問題的角度
也許有人會覺得,都上了二流大學了,人生還能有什么發展?努力還有什么勁?以至于悲觀甚至是混混度日。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三個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工人悻悻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墻。”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在砌墻,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領導者。
納撒尼爾·布蘭登說過一句話“自我認知即命運”。你思想中的自己就是你現實的自己。
中國有句古話“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其實,在二流大學反而更容易提升成就感,培養自信心,因為你稍稍努力,就能凸顯出來。
某種程度上,二流大學和一流大學的區別就好像創業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區別一樣。在創業公司做元老級別的人物,練就一身本領,也不一定是壞事?
所以,沒必要因為進入二流大學而悲觀,也不用感到丟人,因為限制你的,從來都不是什么學校背景。能不能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全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