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季來臨之前,五臺山的香火就會比平日旺盛許多。我的同事E在兒子剛深入高三之際,就利用周末的時間去了趟五臺山。為了兒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用她的話來說,她是把能進的廟都進了,能拜的菩薩是都拜了,能磕的頭都磕了,能燒的香都燒了。現在有很多人都像E一樣,抱著功利的思想去寺院燒香拜佛,有的甚至大年三十去寺院排大隊花大價錢燒頭香、撞頭鐘,就是為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那些快樂——升官、發財、住大房子、娶美嬌妻、嫁多金男、升學、求子乃至出國之類。
而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在其《不是為了快樂》一書中卻指出,如果說人們只是把名利、怠惰和無所事事當做人生的快樂去追求,那么佛法將會使他們失望。人們誤以為修持佛法會讓自己獲得平靜,并且過起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實際上是對佛法的誤解。相反,佛法是特別用來暴露你的缺失,讓你感到悲傷痛苦,最終顛覆你的生活。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三天曾寫《悲欣交集》四字。何為“悲”,悲眾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門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難化。何為“欣”,欣喜自己離苦得樂。人生皆苦,惟有見聞佛法,了卻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諸含識”之大愿,才是欣慰無量之事。可見,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眼里的快樂,在得道高僧的眼里不過是過眼煙云,是貪嗔癡慢而已。
1918年,李叔同出家,法號弘一。自此,法師竹杖芒鞋、嚴持戒律、勤學苦修,把俗人之苦視為至樂,弘善揚佛,并且嚴格依照戒律修持,虔誠得近乎苦行僧。初修凈土宗,后來又修律宗。律宗向以戒律森嚴著名,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被稱為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弘一法師為弘揚律宗,曾立下四誓——
一,放下萬緣,一心系佛,寧墮地獄,不作寺院主持;
二,戒除一切虛文縟節,在簡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開大法,不作法師;
三,拒絕一切名利的供養與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飯,一衣一袖,鞠躬盡瘁,誓成佛道;
四,為僧界現狀,誓志創立風范,令人恭敬三寶,老實念佛,精嚴戒律,以戒為師。
法師持律嚴謹的態度從一些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一領衲衣,二時齋飯,少欲知足,從不浪費。在飲食上不僅粗茶淡飯,過午不食。而且,只吃清水煮菜,只用鹽不用油,就連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也都被他謝絕。我們現在看到的弘一法師留下的照片,也都是粗布麻衣,面容清瘦。今天那些標榜皈依佛法的人,如果要求他們也像弘一法師這樣持戒修行,只怕很多都會因之而對佛法退避三舍了吧?
正如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所說,如果你修行佛法只是為了感覺良好和舒服,那還不如去做個大保健,或是去欣賞能提振精神、歌詠生命的音樂,而不是去修行什么佛法。修行佛法就是要了知并接受釋迦牟尼佛所揭示的四種無可逃避的事實——
一、 ? ? ?我們都會老去而衰頹;
二、 ? ? ?一切事物都隨時在改變,這是絕對確定的;
三、 ? ? ?一切我們所集聚或成就的事物,終會潰散;
四、 ? ? ?我們終究免不了一死。
當我們真正領悟無常的真諦和現象如幻的本質時,那些所謂的快樂與目標,是根本不值得我們在佛陀面前祈請的。一個人修持佛法,不是為了輕松獲得日常俗世的快樂,相反是為了減少對我執和俗世生活的執取。然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實用主義者,我們喜歡建造能讓自己舒適且快樂地居住于其中的房屋。讓我們放下對快樂與舒適的追求,而去進行心靈的修行,是一件困難并痛苦的事情。所以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才會提示我們,修行佛法不是為了快樂。
從表象和世俗的層面來看,任何對心靈之道的追求,對我們的舒適生活都是毫無用處甚至是有害的。東晉名士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在這十三年中,他幾次出仕,又幾次歸隱。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他在此次辭官之后,做《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從此,陶淵明再未踏入官場一步,并樹立起了“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人生哲學,為我們詮釋了一個樂于天命的人生價值觀,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也顯露出來精神的寬松與余裕。
我們所熟知的陶淵明的詩雖然以平淡自然為主調,但是他仍有豪邁雄健的一面,對于這一點,魯迅先生稱之為“金剛怒目式”。“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贊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在陶淵明辭官后的20年生活中,他遭遇火災、戰亂和饑荒,他的生活有時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甚至要靠乞討為生。“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透著生活的辛苦與清貧。陶淵明掛印辭官,是為了不低眉折腰事權貴,把自己變成統治階級的官僚工具。而其又不擅農桑,甘愿生活窘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這同樣是因為他不愿意把自己也僅僅當做生活的工具,在農事方面多花精力,而是追求精神與心靈的釋然。
雖然陶淵明辭官后的生活并不如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所向往得那樣閑適自然,平靜祥和,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種尊嚴,不是名利,不是物質,而在于精神與心靈的自由。他的眼光也不僅僅停留在南山,而是延伸到更遠處,不僅僅在天地之間,而更是飛向了天地之外。
人生一世 ,草生一秋。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進行心靈的修行,不是為了徹底消除這些不如意,也不是為了獲得輕松與快樂的生活,更何況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生活。我們進行心靈上的修行,就是為了通過這些不如意的事,常常提醒自己諸行無常、諸漏皆苦,并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成長。就像蛇蛻皮、蛹化蝶、鷹的重生一樣,在經過痛苦的掙扎后,一個新的生命蛻變重生了。我們的心靈不該因為種種磨難的打磨,變得麻木不仁或者消極沮喪,而是要變得更加通透與慈悲。
心靈的成長和財富的增加、名譽的獲取不一樣,心靈的成長是做減法。人生做加法是本能,做減法需要的卻是勇氣與智慧。人只有一刀一刀地劃去自己心靈上的負贅,舍棄物質上多余的牽絆,我們的心才有可能變得輕盈起來,才可能“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才可能隨著“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去到自由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