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伴隨我們一生的魔咒,請不要再給孩子了!

文/李勝梅 ?圖/網(wǎng)絡(luò)

01

峰是我的同學(xué),我對他一直以來的印象是很安靜,不愛說話,不喜歡主動和大家交流,說話的時候甚至都不太正眼看人的眼睛。畢業(yè)十多年后,再見面他還是我印象中的那個樣子。好幾個同學(xué)都來參加我這幾天的課程,只有他我還沒有打上招呼。因為我在前面調(diào)設(shè)備,他在很旁邊的位置。

在一個活動中,我?guī)Т蠹乙黄鸹貞浶r候“媽媽常說的話”。大家都陷入了思考。到分享階段時,峰第一個舉手了,說他特別想分享他的故事。他說,小時候他的媽媽總說他:“這孩子老實,就是不愛說話。” 幾歲的他就想,哦,我真的是不愛說話。后來媽媽帶他出去到各種場所,他就索性不說話。因為媽媽反正也說他不愛說話,那他不說話就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果哪次他說話多點了,周圍人反而會說,誒,這孩子不是不愛說話的嘛。于是,他還是回到那個不愛說話的樣子。他覺得這就是他,當然媽媽也覺得這就是他。后來,他就一直內(nèi)向,真的就不愛說話了。他說,以后他絕對不會這樣說自己的孩子。

玲是一個近175的高挑美女,還說得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勤奮上進。這樣一個集才華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卻很反感別人一直說她高。從十多歲開始,就被周圍人一直說,好高。高就是她的特征,仿佛除了高,她什么都不被看見。媽媽跟別人介紹的時候也總說,你看我家孩子長得多高。她告訴我們:“高沒錯。別每次一見面就說我高,我高我知道。難道你們都只看到高,沒看到過我還有其他品質(zhì)嗎?”

在我們看來,高是一個很好的標志,但也是困擾了玲一生。

02

(引用)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xué)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愿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yīng),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里,由好萊塢的專業(yè)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愿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后,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guān)鍵的是最后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涂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醫(y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wù)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yīng)。

規(guī)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并無二致,什么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jié)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張德芬說:“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不帶有任何偏見,客觀的看待周圍的人,最重要的客觀的看待自己。我們作為成年人,都知道這很難做到。作為一個懵懂的還不諳世事的孩子,當他最信任的父母和家人都一直在用標簽給他“傷痕”的時候,這道“傷痕”帶著偏見,就像一道魔咒,籠罩著孩子的心,無法擺脫的伴隨一生。

03

我們自己做過這樣的一個體驗活動,我們選八位成人志愿者扮演孩子。我們在這八個“孩子”的帽子上貼上不同的標簽。這些標簽分兩類:一類是“邋遢王”、“淘氣鬼”之類聽起來不好的標簽。還有一類是“小公主”、“三好學(xué)生”之類聽起來好的標簽。

這八個“孩子”看不到自己被貼的標簽是什么,但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標簽。然后,我們十幾個人在室內(nèi)自由走動,看這些“孩子”被貼的標簽,根據(jù)標簽上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動作、表情來表達看到標簽后的感受。最后,八個“孩子”根據(jù)別人對自己的反應(yīng)來判斷自己被貼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標簽。

結(jié)果,八個“孩子”都可以非常正確的辨別出自己被貼的標簽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很多還可以猜測出自己的標簽和什么有關(guān)。貼“不好標簽”的孩子表示當時感受很不好,沮喪,失落,被別人嫌棄。貼“好標簽”的孩子很多當時覺得很開心,很飄飄然。當接收到越來越多的贊美的表情和大拇指后,久而久之,會有一些懷疑,我真的有那么好嗎?還有一些壓力,我要是不好了,怎么辦?

03

總有家長說,孩子膽小,孩子調(diào)皮,孩子就是不愛吃蔬菜,孩子數(shù)學(xué)就是差。而后,家長們有意無意地收集越來越多的事實來驗證他的說法,仿佛這才是他的孩子。而孩子也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調(diào)皮,確實就不吃蔬菜,數(shù)學(xué)怎么也學(xué)不好。

孩子小的時候,自我的認知和接納很大程度受到周圍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當周圍人都一直這么認為的時候,就會形成他對自我的認知,他們的行為發(fā)展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fā)展。成為家長們所說的樣子。

慢性子、淘氣、沒主見、反應(yīng)慢、內(nèi)向、搗蛋、就愛漂亮......想想我們小時候被貼過的那些標簽,就像伴隨我們一生的魔咒,永遠籠罩著我們,影響終身。

那些伴隨我們一生的魔咒,請不要再給孩子了!


回歸初心,回歸那份愛與尊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