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唐胞苷
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回答了:人是什么?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國哲學家、文化哲學創始人。卡西爾的哲學思想是一種人類文化哲學,是從探討人和人類文化本質入手來展開全部思想體系的。
他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是符號的形式,人類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符號”“象征”活動,在此過程中,人建立起人之為人的“主體性”(符號功能),并構成一個文化世界。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和歷史都是符號活動的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類種種經驗,趨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塑造“文化人”。
而在《人間失格》中,作者說,我已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我已徹底變得不是人了。
《人間失格》這本書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
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和思想,隱藏在小說主人公葉藏的人生遭遇中,并借由葉藏的獨白,窺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發表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殺身亡。
全書由作者的序言、主人公葉藏的三個手記,以及后記五個部分組成,其中序言和后記以作者口吻敘說,三個手記則以主人公葉藏的口吻敘述。主人公葉藏從青少年到中年,膽小懦弱,懼怕世間的情感,不了解人類復雜的思想,繼而以搞笑取悅別人,隱藏真實的自己。后來,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縱欲、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太宰治透過主人公葉藏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和思想表達出來;通過主人公葉藏的內心世界訴說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闡釋其內心深切的苦楚。
讀《人間失格》,體會人的苦悶和壓抑的內心;展現世間人的虛偽和惶恐不安;更看到一個人是如何身陷孤獨、恐懼之中,并一步步自毀前程、墮落至極,最后走向滅亡的,即人不配為人的境地。
那么,人到底應該是什么呢?換句話說,人如何才配為人。
關于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有個寓言,在古希臘流傳很廣。
人面獅身怪獸司芬克斯,蹲在高高的海邊懸崖上,誰從這里經過,,必須猜它的一個謎語:有一物清晨四條腿爬行,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行走。沒猜中者,就要被它吃掉。后來終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出了這個謎語,那就是人。司芬克斯于是跳崖自盡了。
這則寓言意義深刻:人認識自己前后會大不同:認識之前,只是受自然支配的爬行動物;認識自己之后,人在天地之間,解放兩手和頭腦,成為世界的真正主宰,成為世間奇跡和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那么,人到底是什么?我們看看卡西爾在《人論》中是如何闡述的。
1.“認識自我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看來是眾所公認的。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人論》
哲學之思發于“為什么? ”這樣獨特的、屬人的疑問。 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也正是源于人類獨有的問題意識。“認識你自己”也即是對自我認識的開始。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發現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理性,他的哲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一種新的思想活動和功能,即轉變為一種對話。
“未經審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
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存在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
可見,人應該有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回答的能力,人成為一個“有責任”的存在物。
《人間失格》中,葉藏不會拒絕,只有服從,缺乏在喜歡和厭惡之間擇取其一的那種能力。
“只要是別人贈與我的東西,無論它多么不合我的口味,也是不能拒絕的。對討厭的事不能說討厭,而對喜歡的事呢,也是一樣,如同戰戰兢兢地行竊一般,我只是咀嚼到一種苦澀的滋味,因難以名狀的恐懼感而痛苦掙扎。”——《人間失格》
葉藏的恐懼感使他無法與人“對話”,無法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2.“人是符號的動物”
卡西爾概況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但卡西爾認為,理性的概念含混不清,應對人的定義進行修正和擴大。
在卡西爾看來,人的特點在于能夠用符號來創造文化,在此意義上,與其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創造文化的歷史,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人間失格》中,葉藏喜歡繪畫,曾以繪畫為生,但他的畫總是沒多少人問津。因為他知道,他的畫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創造,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
“而繪畫大師們利用主觀的力量,對那些平淡無奇的東西加以美的創造,雖說他們對丑惡的東西感到惡心嘔吐,卻并不隱瞞自己對它們的興趣,從而沉浸在表現的愉悅之中。”——《人間失格》
因此,葉藏的畫缺乏創造,缺乏自己內心的表達,而他個人也是沒有任何創造力、判斷力,進而缺乏批判力和辨別力,即他沒有靈魂的內在態度,也就不配為人。
3.“人是有反思能力的人”
“反思或反省的思想是人的這樣一種能力,即人能夠從混沌未分、漂浮不定的整個感性現象之流中擇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從而把它們分離出來并著重進行研究。”——《人論》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擁有理性之人不僅能主動的認識外部世界,還有向內的對人自身進行反省的能力,且向內的向度更為深刻。
在《人間失格》中,主人公葉藏為了擺脫自己對人的恐懼,極力通過酗酒、縱欲等手段隱藏內在的自己,最后為了逃避決定一死了之。期間,他沒有反思自己為什么會墮落到這般地步,為什么對別人會這樣聽之任之,為什么自己的生活會一塌糊涂,他自己想著自己就是只蟾蜍。
“這就是我。世間對我已無所謂容不容忍,埋不埋葬了。我是比狗和貓更劣等的動物。是蟾蜍,只會趴在地上緩慢蠕動。”——《人間失格》
4.“人是考慮時間的未來之維的人”
“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個必要部分。”——《人論》
卡西爾認為,人對未來的意識具有獨特的意義變化。未來不僅是一個映像,它成了一個“理想”。人可以預見未來事件,并為未來的需要做準備。這說明人有想象力、有智慧、有創新。
在《人間失格》中,主人公葉藏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荒廢了學業和繪畫,在和幾個女人糾纏不清的生活中,壓抑、恐懼充斥整個心里。所以,最后,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靠演技的整個人生已經走投無路了。
“活著便是罪惡的種子。”——《人間失格》
葉藏的人生都是消極、壓抑、郁悶、不得志,看不到希望、自由和未來。
“人活在世上,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到處都有枷鎖來束縛住你,哪怕是稍微動一下,也會冒出血來。”——《人間失格》
可見,真正為人的人,應該擺脫束縛、找到自由、看到希望、迎接未來,短暫的不幸可以調試內心慢慢接受;找到努力的方向并做出改變;改變中逐漸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人間失格》卻是我們從另一角度來挖掘人是什么的著作。
注:本文僅以卡西爾《人論》這本書為基礎,來討論“人是什么?”這個問題。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文/阿唐胞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