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這不是雞湯,只是個有關孤獨成長的故事。
你是真的孤獨嗎?
很多人對于孤獨有著茫然的認知,認為孤獨就是指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一個人看病做手術、一個人旅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分外感覺到“孤獨”,莫名的思念或幻想著能有人陪伴。如果再回想著每天重復做著的沒有熱情的工作,便更加感到“孤獨”了。
其實這都不是孤獨。這是情感的寂寞,與無所事事的無聊狀態。
孤獨是高貴的、是內心思想的充實,而寂寞則是平庸的、是內心情感的匱乏。
“孤獨、寂寞和無聊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屬于精神、感情和事務的層面。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才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孤獨產生于愛。”——周國平
何謂孤獨?
孤獨,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種界定。當出現孤獨的那一刻,在你內心的精神世界中,屬于你的自我世界將自成一界,這樣一個精神世界對于你既有著保護又有著修復。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精神世界里,只有你一個人,你在真正地憑借著最純粹的自主意識,去主導著你自己。
于是,你是你,那個主導自我的你。
于是,你是你,那個追逐內心真我的你。
于是,你是你,那個無所畏懼抱懷希望的你。
于是....
這就是孤獨。
經典小說《誅仙》里,當張小凡第一次感受到內心失落挫敗時,他體會到了孤獨。
那一刻,他出現在了他的精神世界中,他與他的本我重合一體。于是便有了“一個人,一根燒火棍,面對整個世界。”這句話。
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強大的,沒有了畏懼和退縮,沒有了猶豫和不決。于是他勇敢面對整個世界,叛離青云山,獨自闖蕩,恪守本我,追尋真相。他是孤獨的,但是他也是強大的,他在經歷著孤獨的同時,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鑄心修行,最后成功拿起了誅仙劍。
看《誅仙》還是在學生時期,十年歸去,闊別校園,初涉江湖,體會生活中的掙扎后,時常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樣的成長伴隨著自己的時光,往往都是孤獨的。
想到蕭鼎本人闡述撰寫《誅仙》時的狀態,無非他自己就是那個“張小凡”。
回想著自己的經歷,其實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張小凡”。也許,每一個人,可能都是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張小凡”。
可以是,一個人,一張飛機票,面對了整個世界;
可以是,一個人,一臺筆記本,面對了整個未來;
可以是,一個人,一雙運動鞋,奔向了未知的世界....
“一個人,一根燒火棍,面對整個世界。”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這是蕭鼎本書中最為出彩且最為精辟的一句話。它很好地說明了什么是孤獨,什么是孤獨的力量。既概括了主角的一生,也闡述了主角的真我。讀懂這句話,讀懂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一段人生。
如何享受孤獨?
孤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狀態,是一種人生的必然經歷。
它來自于環境和內心深處的渴求,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世界的成長需求。它就像精神世界突然有了潔癖一般,干凈、純粹、強大。
孤獨出現的時候,有可能是在你進入沉思的那一刻;有可能是你在內心世界轉換的那一刻;也有可能是你在獨自面對困境的那一刻。無論哪一種情況,在進入孤獨境的那一刻,都是你自身本我最強大的那一刻。
因為處于孤獨境中的你,是唯一的,也是自主可控的。那一刻的你,心無旁騖。那一刻,沒有了都市喧囂帶來的干擾,也沒有了生活境遇帶來的壓迫感。你可以享受屬于你的世界,享受屬于你的孤獨。那一刻,你無所不能,孤獨驅動著你。
但有時,也許也是你對于孤獨的向往,而驅動著你進入這樣的狀態。
“人類一生被兩種相反的驅動力操縱著,一種是對陪伴、愛以及其他所有能讓我們親近同類的關系的渴望,另一種則是對獨立的、孤單和自主的向往。”——安東尼·斯托爾
我們常說,孤獨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算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
遍觀諸多作家、音樂家、畫家的一生,越是卓越者,他們一輩子大多數時間往往都是孤獨的。他們品味著自己的孤獨,創造著屬于別人的奇跡。不然何來獨自一人在草廬中寫下千古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杜甫?在處于孤獨境的一刻,人生的閱歷與個人的才華在這一刻產生某種共鳴,當共鳴達到極致的時刻,奇妙的靈感也就出現了。
但是,現世中脆弱的人們,害怕孤獨,害怕獨自一人去承擔所有的一切,責任、壓力、危機感。人們畏懼著孤獨,然后去尋求著慰藉,舒緩著內心的壓力,放縱著自我的肉體,遺忘著現世的責任。之后重新回歸起點,回到那個一事無成的初始狀態,繼續過著平淡無奇、一事無成的一生。
在孤獨的狀態下,愈有創造才能的人,愈有著精神追求的人,愈是會在孤獨中不斷尋找自我、發現自我、重塑自我,并在自己創造的作品中尋找人生的意義,最后突破自我、享受自我。他們一邊享受孤獨,一邊改變人生。
無知者畏懼孤獨,有識者享受孤獨。
后話
孤獨是人生的必然經歷,是一種沉淀,是一種落葉沉入池底時的寂靜無聲。你逃避不了孤獨,你時時刻刻都在面對著孤獨。未來的你,也許更為孤獨。
請謹記,每當你厚積薄發、破而后立的時候,是你堅忍多年,不斷積累、不斷努力,獨自承受孤獨時產生的力量幫助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