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和一個同事在不同場景的聊天中,同事多次推薦過于娟的《此生未完成》,當時只是感覺很熟,不知道是對這個人名熟,還是對這個書名熟,后來細想了一下,可能是因為把于娟和于丹混淆了,當時還自嘲了一句沒文化真可怕。
可是,就在昨天,我居然在自家的書架上邂逅了這本書,她就那么安安靜靜的站立在群書中,而那身塑料大衣都還尚未換下。
那一刻,自詡愛書的我多少是有些尷尬的,我居然不知道自家的書架上還有這樣一本書,而對于自己又是何時買的這本書,就更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我相信書架上有至少一半的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是我的貪欲所致,也是我的惰性所致。
自問:為什么沒讀?
自答:因為沒時間。
再問:既然知道沒時間讀,干嘛要買呀?
再答:因為想等以后有時間了再讀。
繼續問:等到何時才會有時間呢?
只能答:不知道,因為等待去做的事情確實很多,很多甚至都已經等了好久好久!
2
翻開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先看到的是作者介紹,留洋歸來的年輕博士,有文化有涵養的知識女性,我喜歡;再看到作者生前的照片,雖不是美女,卻陽光、俏皮、充滿激情,我喜歡;然后,看到居然是周國平先生做的序,周先生的文字向來很有深度而又不失風采,瞬間感覺作者很牛叉,我喜歡;再然后,看到本書的內容,文字質樸卻不失優美,調侃的語氣卻讓人幾近哽咽,沒有死亡當頭的萎靡,只有坦然面對的豁達,卻讓人無法不去深思,看著別人的故事,自己已然身臨其境,句句直擊心靈,句句戳中要害。我不知道對于剛過33歲生日的生活幸福、事業初成、身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作者,死亡會帶來什么?
我沒有經歷過死亡現場,無法切膚體會到生命快到終點的那一瞬間,自己是如何的一種戀戀不舍,別人又是如何的一種痛徹心扉。
14歲的時候,姥姥去世,我正端坐在教室里,沒有見到老人家的最后一面,死亡帶給我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傷痛,直到今日,越來越痛。
17歲的時候,姨夫去世,我沒有見到最后一面,死亡帶給我的是童年里那個常帶我在海邊弄潮的人永遠不在了。
20歲的時候,母親幾次病危,住校的我依舊安靜的坐在教室,好在母親挺過來了,所以對于母親從鬼門關走了一回的驚險,我沒有多深的感受。
29歲的時候,爺爺去世,我正坐在回家的出租車上,雖然一路狂奔,卻還是沒能見到最后一面,死亡留給我的是每當全家團圓的時候,總有一種爺爺依舊樂呵呵的坐在旁邊看著的恍惚。
所以,對于死亡,我沒有畏懼,只有許多遺憾,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翻來覆去的絮叨著這僅有的一點過往的發生,又何嘗不是在尋求一點心靈的慰藉。
曾經許多次自問,如果生命走到了盡頭,死亡在面前頻頻招手,此生最遺憾的會是什么?
也許這是個死命題,因為生命無法演習,死亡無法預體驗,那么,反推之,如何活著才能不在死亡降臨之時遺憾?
我還是無法作答,因為我不清楚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為什么要活著?
兩年前,上過半年的心靈課程,老師常常會問,這一生為何而來?恕我愚鈍,課程結束了,依舊不得其解。而且時至今日,仍在人為什么要活著的迷霧中徘徊。
讀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觸動我的不是該如何去從容面對死亡,而是什么才是自己要的,如何才能更有意義的活著。這里的意義,無關于功名利祿,只關乎在對的時間里追求對的事情。
3
很多心靈導師、心理咨詢師在答疑解惑時,都會將問題的根源追溯到童年或者內在小孩,我沒做過心理咨詢,不知道自己會有什么問題。但是憑著自己僅有的這一點心理學知識,回溯到我的童年,貌似除了經濟條件差點,我的成長環境還是充滿愛的。可就是這個經濟條件差點,雖不至于差到生活艱難困苦無法暖衣飽食,但許多想要的非必需品卻無法張口就要,因為知道要不來,索性閉嘴不要,卻都一筆一筆記在了心里。
等到自己終于工作了,為了滿足潛伏在內心里的諸多愿望,為了照顧住在自己身體里的那個內在小孩,壓抑許久的我開始了與某種情結的死磕,瘋狂的追求職位追求薪酬追求控制權,瘋狂的追求車子追求房子追求錢袋子,因為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因為要考慮父母的安享晚年,因為要保證以后孩子能有富足優越的生活,因為要滿足自己的各種未曾滿足的愿望和不甘心……
可是,能力有限,欲望無限,這似乎永遠都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等到有了車子,卻嫌配置不夠高性能不夠好;等到有了房子,卻嫌面積不夠大位置不夠好;在近郊游的時候想著國內游,國內游的時候想著世界游,也許等到周游世界的時候,卻又想著遨游太空……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要有資金支持,所以到頭來錢還是不夠花,還是無法給父母一個安穩的晚年,還是無法保證未來能給孩子一個充裕的生活,歸根到底,罪魁禍首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功成名就。
于是,為了有朝一日的衣錦還鄉,為了自己內心瘋狂膨脹的溝溝壑壑,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圣斗士,上足了發條繼續快跑,快跑,快跑,卻從來沒有想過愿望不等于欲望,愿望可以豐盈生活,欲望卻會毀掉生活。縱使是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也不能說明所有的欲望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欲壑難平。
這是我的故事,相信這樣的鏡頭同樣存在于社會的角角落落,我們為了所謂的事業,結婚暫時不考慮,生子暫時不要提,或者孩子扔回老家由父母帶,陪父母等以后有錢了再說……因為這些都還有時間,因為自己還年輕,因為父母尚不算很老,因為孩子不在身邊也會長大,唯獨金錢名利少不得,必須分秒必爭。
然后,等到總算功成名就了,或者仍在追名逐利的路上,卻發現已經被剩下了,已經錯過生育年齡了,父母突然間就老了,孩子突然間就長大了;甚至還沒挪出時間陪陪父母,父母已經去了另外一個世界了,還沒挪出時間陪孩子長大,孩子卻已經自己長大不再需要陪伴了。于是,留下的除了心痛,便是遺憾。只是,痛又能如何?
再或者,不管功成名就時,還是追名逐利中,自己卻先倒下了,于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悔恨懊惱遺憾,可又能如何?生命無法重來!
我們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滿足各種欲望和所謂的追求上,而把太多的事情耽誤在了還有時間,等以后再說上。一個等字,可能用了一輩子卻還未能完成!
4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p>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p>
這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發自肺腑的感慨和期冀,可是,就連這么單純的愿望,都已是奢望了。
作者是幸運的,在三十多歲的年紀,父母健康、丈夫體貼、兒子可愛,家庭圓滿、事業初成,在人生的舞臺上華麗麗的綻放了,雖人生不得不就此別過,但終歸還是圓滿的。
然而,作者也是不幸的,在父母需要照顧,丈夫需要扶持,兒子需要撫育的時候,在精彩的人生剛剛啟幕的時候,卻不得不落下帷幕,從此以后,留下的只有西風墳冢,天各一方!
于我而言,已經在對的時間里,做了許多不合時宜的錯事,雖收獲了不少,卻也錯過了更多。曾經,我以為車子房子高薪高職是我的全部,為了這些可以放棄其他的一切,然而,當不得不以公司宿舍兩點一線,加班加點正?,F象,休息時間也要微信電話隨時待命的時候,雖然換得了還算滿意的職位和薪酬,卻猛然發現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還好,三十多歲的年紀,夢醒了,現在開始一一彌補,應該尚不算太晚。
也許,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棄的,卻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最最寶貴的。
5
食色,性也。
雖民以食為天,但最好能順便考慮一下該如何食,食什么。作者在書中對于自己如何會得癌癥做了深入剖析,飲食、睡眠、習性、壓力、環境等等,各種因素兼而有之,雖然作者的朋友有提到過不希望作者的故事被解讀成一個關于都市人健康話題的新聞快餐,而我也無心跟風聲討年輕人如何作息無規,城市生存壓力如何之大,國內環境污染如何之重,但確實想就食多說幾句:朋友們,最好還是能夠嘴下留情,畢竟有些東西不吃也罷,因為吃了未必就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不吃至少可以為自己留有幾分對生命的珍惜和敬畏,惜人命即惜己命,我們現在知道敬畏的太少了。
雖世事無常,仍祈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