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語_蝴蝶蘭之語
第二章 ?超越頭腦的思考
人類的現狀:迷失在思考之中。
在你的身上,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一種比思想更為深邃的意識層面的東西,它便是你的核心本質,我們可以稱之為臨在、知覺或者無條件意識。在古老的教義中,它就是人們心中的上帝,是你的佛性。
當你只看見心智所造的“小我”,當你的人生任由它掌控時,你便將痛苦強加于自己和別人。除非你進入那個比思想更為深邃的意識層面,啟用那種無條件意識,否則你的人生不可能獲得愛、喜悅和創造力的延伸,持久的內在平和也不可能伴隨你左右。
臨在,即是感受當下。知覺,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就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應。無條件意識也就是人的潛意識。用通俗的話來說,只有當我們開啟自己內在的力量,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努力學習的內在力量,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我們就可以獲得愛、喜悅和創造力,就可以得到內心的平和。
大多數人一輩子禁錮在自己的思維牢獄里,他們從未超越那受制于過去的、狹隘的、源于大腦的自我感覺。
思考的涓涓細流有著極大的動能,它能輕易拉拽著你與之同行。每個念頭都假裝自己是如此重要,因為它想要吸引你全部的注意。有個新的靈修練習交付于你:學會輕視你的思想。
打破固有的思維,掙脫傳統的束縛,需要擴充知識,需要積蓄力量,需要追隨心底的聲音,需要在這萬籟俱寂時,在內心這片寧靜的樂土上描繪新的人生地圖。
心靈的覺醒,即是從思考的夢境中醒來。
上學時,為了完成學業而學習;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學習為了完成當下的工作;有了孩子之后,沒有為人母的經驗,學習就成為了做好媽媽的前提;孩子長大要追隨她的夢想,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卻不再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突然發現自己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變慢,自己的腳步不知何時落在了孩子的后面,“代溝”隨時就會橫亙在你和孩子中間,自己還依然年輕卻已止步不前,再不學習就老了,學習的意識在心底閃現: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讓年齡和其他東西去束縛自己,成長繼續。
大腦總是處于“不滿足”的狀態,因此總是貪戀以期獲得更多。當你被大腦左右時,很容易陷入無聊和不安。感到無聊說明大腦渴求更多的刺激,更多的精神食糧,然而這種饑渴永遠無法填滿。
當你覺得無聊時,為安撫饑渴的大腦,你可能隨手拿起一本雜志、打一通電話、打開電視、外出購物,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大吃一頓。
或者,你可以繼續無聊,繼續煩躁不安,并同時注意觀察無聊和煩躁不安究竟是種什么樣的感覺。當你帶著覺知去觀察、去感受,剎那間,四周便仿佛萌生一種空間感或者寧靜感。雖然起初只是一點點,但隨著內心的空間感不斷滋長,無聊的感覺將逐漸消失,不再那么明顯與強烈。所以說,即使無聊的感覺也能教你體驗自己的本質。
我思故我在。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不斷地學習中,通過反思把這些學習來的東西過濾、篩選、組合,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激起潛藏在心底的力量。
感知你體內的能量,精神上的嘈雜便立刻沉寂,甚至停止。感受你雙手、雙腳、腹部、胸膛里的能量,感受你的生命能量,那個給軀體注入生機的生命能量。
于是身體成為一個入口,通過它你能窺探在起伏的情緒和思緒之下潛藏的生命活力。
閑暇的時刻,曾經寄托在一事一物或一個人身上,無聊的煩惱不能減少多少,累己累人。現在可以讓我自由支配的時間想想還是不少,但是我卻幾乎感覺不到無聊,我忙于擴充知識,我在反思中學習,充實是多數時的感覺。
又或是,我只想安靜地坐著,或倚窗凝思,或仰望星空,或聆聽心語,尤其喜歡在這樣寂靜的夜晚,將真實的自己淡淡放逐,不再偽裝,不再浮躁,不再煩惱,只是靜靜地傾聽心河流淌的聲音,潺潺浮動,卻寧靜雅致!
正如作者所說:
這些片刻的沉寂是你生命中所能發生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它們是你從思考轉變到清醒的存在感的起步。
危機出現會造成思考之流暫時性中斷,在此間歇中,你將有機會品嘗到臨在、覺醒與知覺的滋味。
我說:
聽!時間滴答滴答響,在這寂靜的夜晚,體驗當下,讓覺醒在心靈的樂土上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