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說的當媽媽就要有陪伴,然后還嚇唬我說如果在出生后的幾年內不把親子關系建立好,就再也沒有建立與孩子強連接的機會,那樣,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也就無法再進行有效引導了。
親,我可被這個理論害慘了。
好吧,得承認,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當我在寶寶1歲半時出差半年后回來,只要我抱著她唱歌,她就會哭起來,而且對陌生環境的第一反應就是排斥。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了快一年。再加上這種理論的灌輸,我意識到,懷里這個話都說不利索的小人,早已不是個簡單的食品處理機器了,她需要愛,理解愛,確切的說,是個對愛無限索求的小黑洞。
于是,停止所有外地的出差事項,大幅度減少工作量,幾乎24小時的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寶寶幼兒園畢業,我所看到的那種膽小,對陌生環境的害怕狀況才有所好轉。但鬼知道這些年我經歷了什么。有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寶爸的電話說孩子發燒了,雖然我嘴里說,“你告訴我干什么,該去醫院去醫院呀!”但我依然把工作告一段落,在最后時刻從客戶那里出發去火車站,下車后,穿著高跟鞋一路狂奔向站臺,但由于太急,找不到車票,就帶著哭腔的和檢票員說“我買票了,可找不到了,我孩子生病了,要趕回北京”,然后,這個好人就把我放進去了,可這時離火車開車已經中有1分多鐘,繼續狂奔,在火車關門前的1秒鐘,沖進了車廂,然后像狗一樣靠在車廂上大口的喘氣,引來車廂里眾多人的側目。也有在家做文件,又要同時陪寶寶睡覺,只好在8點多的時候陪孩子睡,然后,然后我也睡著了,半夜1點多醒來做文件一直到早上5點多,小瞇一會,寶寶就又要起來了。每天嚴重缺覺,給寶寶念睡前故事的時候,每每都會念著念著就睡覺了,但神奇的是,我還在繼續念,當然,肯定不會念書上內容,于是,每每這時,就會被寶寶叫醒,說我怎么又睡著了。
每個當媽的,大概都有這些類似的經歷,說一次,就會流一淚。可我換來了什么呢?除了不可遏制漸漸變壞的脾氣,還有就是越來越癟的錢包。我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了,于是在寶寶上了小學三年級后,開始全速返回職場。可能也是孩子大了,我發現,雖然我在她身邊的時間少了,但因我經歷的更多了,可以給她講的成長故事現實版更多了,因為我自己收入增加了,于是可以帶著她遠門了,也可以多帶她出去玩了,最關鍵的是,我不再太焦慮了。因為我明白,與學習相比,她的好習慣,好性格,目標,與堅持能力,更加重要。最就是說,當我有更多的時間提升我自己后,反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更從容了。所以,這樣的“后媽”,我當定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