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哲學和生活,我是零歲呢
第一次接觸哲學是夏老師的《哲學的故事》
后來夏老師跟著講課《中國哲學史》
兩本書堅持學下來都需要很強的毅力,此外還有就是目的不強的英語學習過程,堅持了半年就沒有繼續堅持下去了。
但是昨天總結筆記的時候,想被擊中一般,對生活打開了新的思路,哲學是伴隨一生學習的過程,是對偉大靈魂恭敬的追逐之心。現在的我忙于考研,考證,把以前四處游玩揮霍的時間都補回來,但心中還是對哲學猶如鄉愁般的牽掛。
關于活在當下
很多人因為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人能夠活在當下。
而寫作就幫助我們有了活在當下這個心。
哲學不是一門知識,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們要看這種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反思和質疑幫助我們建立這個世界認知邊界不斷擴大的唯一途徑。
思考源于內心、勤奮和實踐來自選擇和堅持、心靈之選來自良師(或者說優良的思想)的引領。于是我們可以總結,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你需要一個好的老師、好的思想。在這一點上,有人選擇了宗教,有人選擇了偶像。我想說,其實,你還可以選擇哲學
哲學并不是枯燥的,也不是痛苦的,它所解決的是種“離苦得樂”的境界。
當一個人退無可退之地即為他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們不要抱怨自己的挫折,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恰恰是你的人生哲學在引導著你前進。
“別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維的跑馬場”,突破先人的“觀念之網”,構建獨屬自己的觀念之網。
一個人可以不被全世界理解都無所謂,因為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可是遇到一個難得的知己,可以做到“士為知己者死”,這很正常,所以說人生不要貪求多少人懂你,一個人一樣可以像一支隊伍,浩浩蕩蕩地活出自己。
入世需氣量,出世需勇氣。入世之人需承載眾多非議,故需氣量;出世之人需忍受內心孤獨,故需勇氣。
佛家用語“方便法門”分為:方法和便法。方法是走正道,便法是走捷徑。我們目前學習哲學的故事,學英語就屬于方法,學哲學就屬于便法。
智商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受外物左右的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