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寫作指導課——以《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為例說明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最害怕上寫作課,作為一名學生最害怕的一句話是——今天我們寫作文。

大部分老師作文課的常態(tài)就是出示作文題目,學生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編湊出幾百字。這樣的作文課談不上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就難以提高。

好的作文課應該重點體現在指導上。指導寫法。例如,記敘文應該具備六要素,敘事應該有波瀾,寫人要做到正側面描寫相結合,語言優(yōu)美多用排比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中心要突出等等。議論文論點要明確,論據要充足典型,論證要有法且嚴密等等。但,問題來了。我們時常抱怨:明明已經交給學生怎么寫了,可怎么還是不會寫呢,怎么還是連800字都湊不夠呢。

如果老師有寫作的經歷就會發(fā)現問題不在學生笨,而在老師的教法出問題了。庖丁解牛有技道之別。作文教學亦然。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扯破嗓子交給學生寫作的技法,卻不知學生連“牛”都找不到,他怎么施展功夫炫耀技巧。視界狹窄,心靈打不開,對所有的人事花香鳥語熟視無睹麻木無感,對父母親人老師同學的付出習以為常毫無感恩之心。鈍感麻木的心靈,怎會流淌出汩汩的文思呢?

基于以上的認識,高中第一次寫作指導課《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我指導的重點不是寫作方法和技巧,而是幫助學生打開心靈,張開眼睛,伸出觸角,去重新審視感受我們周圍的人事草木,讓遲鈍的感覺變得敏感,為枯竭的文思注入一股活水,打通生活與寫作的任督二脈,讓文思涌動起來。

因為最懼怕作文課,又因為這節(jié)課是國慶節(jié)前的最后一節(jié),所以上課我的第一句話不是“這節(jié)課我們寫作文”,而是“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聊一聊,瞎聊。”有個孩子說,“老師,如果是瞎聊的話,不如讓我們寫作業(yè)吧。”我微微一笑說:“多愛學習的人兒啊!那就先從你聊起吧。從你一個多月的高中生活聊起。在這一個多月里,有沒有什么人和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響亮地回答:“教官!不告而別的教官!”其他同學開始七嘴八舌地回憶軍訓中的一幕幕。“軍訓總是我們人生最難忘的經歷之一,教官總是那個我們連做夢也要時常想起的人。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什么人和事撥動了你的心弦?”幾位學生依次回答:主動為我們減作業(yè)的數學老師,升旗儀式中與學生一起忘我地朗誦《沁園春? 長沙》和紅歌比賽中與學生同唱《眾人劃槳開大船》的一班班主任,軍訓中主動幫我打水的室友……

學生的心靈漸漸被打開,但關注的都是熟人熟事,我想把學生的視野帶向更寬廣的地方,所以,就打開電腦與學生分享了“知書先生”公眾號里《謝謝你愛我》的一篇圖文并茂的文章。那里有先天沒有四肢卻還悉心照顧弟弟的小天使;有拾荒的流浪漢不惜花下10倍于日收入的價錢為遍體鱗傷的流浪狗療傷;有狗狗舍命救遭遇車禍的同伴;有環(huán)衛(wèi)工姨將自己唯一的雞蛋早餐讓給乞討的老漢;有“忘記了我是誰,但口袋里卻裝著年輕時寫給妻子情書”的癡呆老人……愛的畫面總是那么溫暖,愛的行為總是那么有力。看著學生一張張驚奇的表情,聽著學生一聲聲的唏噓,我知道,這些陌生的人和事已經撥動了他們心底久藏未動的心弦了!

看完微信文章以后,我在黑板上畫下了九宮格。請學生閉上眼睛趴在課桌上,把腦海中最打動自己的畫面寫或畫在最中間的那個格子里,你寫下的那個詞或那句話,或許就是你作文的題目或中心。然后試試能不能把其余的格子都填滿。

當學生都趴下,教室里安靜極了。我用輕柔的聲音沒經打腹稿便說出了這段話:同學們,過一會兒,當你走出校門,在雨地里第一個張開雙臂迎接你為你打開車門的人是誰?你觀察過這個人他的臉上多了幾道皺紋?細數過他的頭上又添了幾根白發(fā)嗎?你知道他們周末為你準備一餐美味需要多長時間嗎?你知道每一道你愛吃的菜的工序嗎?吃完飯擦餐桌洗碗這些活誰干?周末誰洗衣服誰打掃衛(wèi)生?你為勞累了一天的他們打過幾次洗腳水,捶過幾次背,揉過幾次肩?你知道他們的工作有多么辛苦多么壓力山大嗎?那一餐一飯一絲一縷一分一厘都是他們用辛勞和委屈換來的!你們留意過臉色蒼白嗓子沙啞帶病依然為你們上課的老師們嗎?你們知道一節(jié)四十分鐘的課需要準備多長時間嗎?你們知道批改一份作業(yè)需要多長時間,批改100多份作業(yè)又需要多長時間嗎?這個假期里不要總游戲總約會瘋玩,試著和父母上街買一次菜,親手為他們做一道菜吧!這個假期也不要總把自己關在家里,埋在作業(yè)堆里,試著走到街頭去看看那些風雨里把自己站成一道風景的交警,去觀察觀察那些面色黝黑手如樹皮的環(huán)衛(wèi)工,去邂逅一只流浪貓流浪狗,去乘坐一次公交車觀察一下那些步履蹣跚的老人吧,到大自然中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去聆聽花開的聲音,去細數一絲絲秋光,去觸摸一粒粒冷雨,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總有觸動你的地方!

當我聽到有微微抽泣的聲音,當我看到有學生拿起筆來沙沙地寫下什么的時候,我就暗喜:這節(jié)課成功了!學生的心靈終于被打開了!

最后,我拿出四篇我的生活隨筆,與學生分享寫作的心得和喜悅!讓學生明白:記敘文忌假大空,尚真小實在;寫作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張開雙眼去觀察,張開雙耳去傾聽,用心靈去感受,用腦袋去思考,好好地生活,怎么活就怎么寫,活法就是寫法!最后的最后布置假期作業(yè)——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不低于800字的記敘文。居然沒有聽到“哎哎呀呀”不想寫的抱怨聲!

就這樣,一節(jié)很家常的作文指導課結束了。家常的連教案都沒有,家常的上課前連流程都沒定下來,家常的甚至腦袋里只有一句話:這節(jié)課我不教技巧方法,只喚醒學生只打開他們的心靈。

對于這節(jié)作文課來說,喚醒打開學生就是在教寫作的內功。當寫作的內功被激發(fā)出來,在行文的時候就會有意甚至無意地運用從閱讀課中學到的技巧方法了。這也是近幾個月隨筆寫作給我的啟發(fā):當我想動筆寫文章的時候,首先是一些人或事讓我有了感慨,而不是為了炫耀技巧。有感受感慨感悟才有寫的沖動和資本。所以激發(fā)寫作的靈感和內功對以校園生活為主的學生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郭靖學武功,七位師傅把各自功夫中最精華的一招一式都教給了他,可多年不見起色。直到那位道士教了他內功,他的功夫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才有了讓師傅們都為之驚訝不解的進步!所以,不教寫作內功只教寫作技巧的作文課無異于舍本逐末緣木求魚江南七怪教靖哥哥武功。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學生的心里住著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而不是只有硬邦邦的課本教輔資料,冷冰冰的刷不完的習題。因為,前者關乎一生的發(fā)展。我是浪漫主義者,因為現實已經足夠殘酷了!所以,我愛做夢!

課后反思:雖然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但覺得課太滿,我的話太多了,學生的活動相對少了,當學生有觸動的時候,最好讓學生先寫下來,然后分享片段。如果兩節(jié)課連排的話,就可以寫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了,趁熱打鐵效果會更好。

若再教這節(jié)課,會按這樣的流程走:

一、小組間聊一聊高中一個多月的生活,挑選出最打動你的一幕說一說。

二、觀看微信文章《謝謝你愛我》,說一說,哪副畫面最打動你,為什么?

三、想一想,已走過的十幾個春秋里,什么人和事最觸動你,為什么,試著寫出一個小片段,組內交流推薦一篇做班級展示。

課上于2017年9月30日下午,文寫于10月6號和8號早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