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的時候,中國剛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很流行一種才能叫口才。有一本很流行的雜志叫《演講與口才》,還有一檔很火的電視節目叫《國際大專辯論賽》,兩年才舉辦一次,看各類精英唇槍舌劍的PK,那時間最崇拜的就是他們。雖然很多年以后,他們中的經典人物象姜豐、蔣昌建都有了各自不同的發展,但當年他們應該曾是我的偶像。
互聯網剛開始發展時,BBS論壇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那時我也深深地愛上了論壇這樣的網絡思想交鋒形式。一開始也會激情的到處發貼回貼,尋找思辯的精彩。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話題,也似打了雞血一般,提筆上陣,辯他個天昏地暗。那時候我最討厭灌水的人,總覺得論壇應該嚴肅認真,言之有物,是思考后形成的文字。但個人的想法無法改變世界,越來越多的論壇變成水潭,我在失望之余也不得不反思,我自己是不是想錯了。為什么一定要辯,為什么不可以插科打諢,難道辯就一定能辯出個勝負,得出個結果?
后來年紀越大,越來越懂得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既白的世界,許多事情更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不過是游走在是非之中而已。正如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粹,中庸之道或許在年少時被鄙夷,但年老后卻深深贊同。
當年有一條新聞,說的是深圳一位資深論壇辯手孤苦客死他鄉的出租屋,而之前他在網上無比激情的到處辯戰,熬夜傷神,燃燒他的生命。也許有人會叫好,但對于我來說,我更覺得他更象一個孤獨的堂吉訶德,且不說他辯論的論點論調是否正確,就從網上不斷與陌生人辯談的角度來說,我不覺得他是對的。
曾經有一句經典網絡名句: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你根本不知道屏幕背后的ID代表了一個什么人,他和你辯駁是出于什么目的,也許他只是覺得好玩,或者他有利益的驅使。
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所站的立場與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會千差萬變。而很多思維早已經固化進對方的思想與心態里,并不是你幾句辯駁所能夠改變。就算是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勝者,也不過是在技術和戰術上KO對方,并非從根本上取得對方的認可。真正能夠改變人生觀點的還是時間與人生經歷,這些都不是辯可以實現的。而有利益驅動的更不是你所可以改變的,就象現在網上越來越多的營銷號,他們本就沒有自己的立場與角度,只要有錢,能夠吸引眼球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制造謠言,這時你和他辯什么?
能言善辯是古代士子的標準之一,于是有很多舌綻蓮花的辯論經典故事流傳至今,但那些都是面對面的辯,士與士的辯。我也相信士很少去找個老農辯,自然關于農活,他也辯不過老農。
只是這幾天卻在網上與人爭辯了兩個議題,一個是譚維維,一個是《港囧》。與明星粉絲爭辯本就是很難的事情,畢竟對于他們來說,自己的偶像就是神,是完美的,所以這種辯我向來是回避的,但這次遇到一位還算是值得探討的對手,便多說了幾句。
而對于《港囧》或許是因為我自己喜歡,便覺得不應該有這么兩極的分化,也希望更多的不應該被網上的差評所以影響而錯過這部好電影,于是難得在豆瓣里寫長影評,又在簡書里回復評論。
現在轉念一想,難道是早已步入中年的我仍有年輕的心和不甘的熱血,其實辯來何用,時間會說明一切,時間也會改變太多的人與事。
事實勝于雄辯,而時光就是慢慢雕刻出事實的那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