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 你的偏見可能會害了你

文 / 菲拉兔

圖片來自網絡

[前言]

如你所見,這篇文字是我時隔了整整2個月零3天之后,寫的一片關于“自我反省”的文字。

孔老先生說“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這等凡夫俗子雖做不到日三省,但也該做到月一省。反省,是和過去的自己談心,和過去的自己的靈魂敘舊,它可以讓你的心靈世界更加完善,平和。

本來,這篇文字的標題我想寫成“相逢何必要相識,相識何必要分別”,但細思之后,覺得那樣會太局限,又太顯“矯情”,且不適合大眾閱讀,于是我從我最近2個月的一些經歷出發,將我在“反省”中領略到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寫下來,分享給大家,愿共勉之。

此刻是2017年8月27日21:31,又是一個周日的晚上,窗外的秋雨淅淅瀝瀝下了整整一天,除了吃午飯和早飯撐著傘去了趟樓下,其余一整天都是在床上和電腦為伴的。

故都的秋,似乎一下子就來了,而且來得那么突然,讓人猝不及防,似乎只被一場小雨,就已昭告了天下。伴隨著20度不到的溫度,我只好裹個毯子,斜歪在床上,塞上耳機,打開app,選上一支安靜的純音樂,自我反省,回想這60時多天來的事情。

[正文]

相逢何必要相識,相識何必要分別

如果回到周五的晚上,此刻我也許正平躺在床上,拿著手機在電話里和一個姑娘“認罪”和“懺悔”,準確點應該是道歉,更準確點應該是道別。

周五晚上不到8點,挨千刀的不知出了什么問題,周圍全停了電,屋里一片漆黑,我躺在床上,百無聊賴地刷著微信,準確點是在等著那姑娘的回復。

在下班前,我就問她這周末有什么計劃,要不要約出去玩玩逛逛,奈何她一直沒怎么回我,偶爾來一句,還超不過5個字,且字字透露著“應付”和答非所問。

我有點失望,但更多的是心塞,心塞的是“她究竟在忙什么不好好回答我的問題?”,心塞的是沒人能真正理解我那一刻鐘真實的壓抑的內心世界和想法,也正如后來我電話里跟她“表白”的一樣:

“屋子里漆黑一片,我躺在床上,胸口似壓了一桶水,水慢慢地倒進我的嘴和鼻子,我快窒息了,我快喘不過氣來了,我真的很難受,而那種難受,沒有人會理解。”

當然,這段話,是后來的事了。

21點左右,在我發完幾句較為“玻璃心”的微信消息后,她終于回復我了,當然不是什么善言和蜜語,而是6條,一樣扎心的話,但其中真正讓我無法接受的一句是“和你做朋友怎么這么累”。

好吧,我只回了個再見的表情后,就刪除了她。

當然,也刪了她閨蜜。

傲慢與偏見

英國著名的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在其著作《傲慢與偏見》里說過一段很著名的話讓我影響很深刻,她說“Prejudice let you can't accept me, pride let me can't love you.”,是啊,“你的偏見讓你無法接受別人,你的傲慢讓別人無法愛上你。”

是啊,誰會愛上一個傲慢之人,誰會喜歡一個偏執狂。

而那一刻,我毫不留情地刪了她倆,我的確成了個偏執狂,甚至是偏執魔,我想我的偏執癌已經到了晚期,無藥可救。

看過某個大V公眾號里推送的一篇文章《看你的微信名字,就知道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但他卻指出,說這種話的人,大多有著一種自以為是的偏見想法。

何嘗不是呢?回到我剛才的舉動上,那姑娘就說一句“和你做朋友怎么這么累”,你就全然不顧往日的交情,毫不留情地刪了人家,這不是偏見和固執是什么?

你以為自己長了一雙洞悉萬物細節的雙眼,其實只是目光所到之處有限,看哪兒都是偏見。

何嘗不是呢?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見多識廣,捕捉到一些小細節,就急著給人家下定義。

何嘗不是呢?所有的歧視來自于偏見,而所有的偏見,往往來自于無知。

要知道,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男性思維方式偏邏輯性,比較理性,說一就是一,而女性思維方式偏情感性,比較感性,上一秒還是一,下一秒有可能已經不是一了。

所以,當她在某些情況下做出“批評指示”性的講話時,一定要分情況地去對待,信30%就夠了,且不可字字計較,否則,你也成了她們眼中的“太敏感”,“玻璃心”,“偏見狂”。

而這些感悟,在后面和她的通話中,的確被得到了證實。

她說,刪了我的人,和我刪了的人,我都不會再去理會,或者是我再去加他,或者是他再來加我。

我說,你和我想一塊去了。

她說,作為一個東北女漢子,這點脾氣還是有的。

我說,我尊重你的想法,但作為一個西北真漢子,你這點真挺像我。

她笑了,我也笑了,但最終,誰都沒有再加回來誰。

后邊電話里大家聊得還算開心,前后近一個小時,這可是我們第一次通話,也成了最后一次。

最后,我說了句“江湖路遠”,她說了句“后會無期”,掛了電話,放下牽掛,從此兩不相欠。

可能,我們的緣分也就到那兒了。

“不常聯系的朋友”

早在半月前,就看到用蘋果手機的朋友在朋友圈曬一張截圖,是微信里的一個新功能,叫“不常聯系的朋友”。

最近,我升級到了最新的微信客戶端,在安卓里也看到了同樣的功能。出于嘗鮮和試試看的心情,我試著把我通訊里不到300個朋友各種過濾條件曬了一遍,結果只篩到了27個符合條件的。

所以,我覺得它這個功能也不是很準確,按理說,或按我的印象,和我“半年以上沒有朋友圈互動”、“半年以上沒有單聊”的,怎么著也超過了50%,怎么可能只有27個。

后來,我還是手動的方式,清理了一大批“僵尸朋友”。

一個好習慣是,從今年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去清理一些不常聯系,或覺得再也不會見面、有交集、有交往的“朋友”,而他們甚至還有一些事大學校友,前同事或有過面談的朋友。

可是,再美好的情誼終將成為過去,再難忘的故事只能留在記憶中,漸行漸遠的日子里,能夠和你形影不離的,或許只有你自己和無處不在的空氣。

所以,何必花好多的時間,甚至很大的心血去維護一個“虛擬”的社交圈子,等到最后卻發現,你還得花時間清理,鬧得自己不開心。

所以,遠離微信,遠離虛擬社交,多體驗實實在在的生活,多和父母嘮嘮嗑,多和親人保持聯系,才是自己一生的財富。

后來,我發現我朋友圈好多人也開始清理“不常聯系的朋友”,我覺得這是一種好現象。

提醒一點的是,當你清理朋友的時候,千萬別手軟心軟,你要知道,他們和你“半年沒有一次互動”,“半年沒有一次聊天”,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朋友”存在?

要他何用!

當然,我指的是既沒有線上互動,又沒有線下交往的“朋友”。

希望你能先下手為強,免得被別人先下手為強了。

人活著,要越活越輕松,而輕松的前提是學會勇敢放棄,放棄對一些事的執著,對一些人的執念。

招人和找對象一樣

說到偏見這個話題的時候,讓我聯想到另外一個相關的事情,就是最近公司部門的招聘了。

上個月,我基本上擔當公司開發部門的技術面試官,面試了前前后后二三十人,除了感覺“不合適”之外,基本就是只能用“菜”,“太菜”來形容了。

當然,我是單從技術角度去評判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的標準太高了,在我眼里,只有技術大神才能入得了我的法眼,才能進的了我的部門。

可是,我這么偏執,這么苛刻的高標準背后,殊不知卻有著一種“無知”的想法一直伴隨著整個面試過程:

“那些技術牛、又長得帥、還人品好的人,為什么要來你們公司?你們公司的待遇好還是薪水高?為什么呢?”

這么“高標準”的背后,還不是我無知的偏見。

幾乎每個公司都在想我要招一個“技術牛且薪水低”的員工,可能么?可笑!

幾乎每個人都在想我要找一個“脾氣投且有顏值”的女朋友,可能么?可笑!

所以,你招不到“合適”的人是有原因的,正如你20多歲了依然單身是原因的一樣,是你的無知欺騙了你,是你的偏執害了你。

這個月15號,公司來了一個面試者,2014年畢業,3年換過3家公司,人不帥也不高,甚至連普通話都別別扭扭都說不好,他往我對面一坐,我就覺得沒戲:

“因為我不喜歡他”。

面試的過程中,我問了他幾個技術題,他含糊不清,描述地一塌糊涂,我更加覺得他肯定首先過不了我這一關,更別提有機會再和部門老大進一步的溝通。

然而,他的技術博客里卻寫了很多文章,我都懷疑是他轉載的而不是原創的,因為他這樣一個基本技術都說不清的人,怎么能寫出他博客里那么一些還比較高深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看法呢?

后來,我索性離開,但老大卻很例外的和他聊了起來。

再后來,老大叫我過去,說他覺得還行,另外叫了另一個部門的老大跟他聊了聊,也覺得還行,然后HR和他聊了聊,也覺得還行,“所以,我讓他下周一直接來入職,你在他身邊先觀察一段時間,不行咱再換?!?/p>

他說這段話的過程中,雖然我外表表現還算鎮定,但內心已是喪失了理性,上億只草泥馬狂奔不止。不過好在我沒有表現出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吧,畢竟我人微言輕,人家才有一票否決權。

所以,我只說了一句,“你們覺得行就好”(你們開心就好)。

就這樣,我最不看好的一個哥們竟然成了我的同事,而且還坐在我右手邊,一想到要和我一起相處8小時xN天,我內心就難受得要命。所以那個周末,我過得很壓抑很不開心,一有空我就在思索我如何才能接受這個事實,我該如何去面對那個我最不看好(討厭)的同事,我該如何才能做到內心拒絕但表面接受?

有人說,那個最后和你結婚的姑娘,一定不是你最喜歡的人。

想想,竟然有點真實地可笑。現實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不是你喜歡就好,你開心就可以得了的,作為社會的一員,你只能遵守規則,否則就出局。

如何在保持本心初心的前提下,又能不漏神色與各色人物和平共處,這是一門學問,顯然我還得好好學學。

《人性的弱點》

今年5月份的時候,我買了一堆書,其中一本就是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其實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雖然這本書到現在我還拖拖拉拉沒有看完,但我覺得看完前前2章,已經讓我有了巨大的心理改變。

他在“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里就首先提到了兩點非常有用:

  • 永遠不要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 真誠地贊賞別人

又在“讓你處處受歡迎的六項法則”里提到:

  • 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主動關心別人,對別人熱情

看到這的時候,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似乎突然明白了我為什么一直不受歡迎,為什么不討人喜歡,為什么朋友很少的原因。

喜歡抱怨和指責別人、對別人“高冷”“不感興趣”“不熱情”是我最大的弱點。

相信,這也是當下好多人的弱點,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

是啊,好多人對工作不滿意,就當著同事的面不管不顧,無遮無攔,大夸其詞地吐槽,自己吐爽了,聽得人未必當回事,弄不好傳到領導那兒,將是另一番形景;

是啊,有些人做了件不合自己心意,或不合自己預期和見解的事,他就大發指責他,然而他卻壓根沒有站在對方的處境和角度看待這回事,喜歡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別人,自己的火瀉了,別人的仇卻上來了,長此以往,關系必將疏遠;

是啊,有些人故意裝清高,故意以高姿態生活在這個世界,所謂的“高冷女神”,“高冷男神”,我呸,殊不知“太高人欲妒,過潔世同嫌”,到時候冷到內心孤單,冷到無人過問,冷到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

所以,看完那幾頁書的后來的日子里,我刻意的的去改變自己的言行和態度,做到對同事和顏悅色,刻意地去關心同事領導的生活和感受,對待工作任務泰然處之,有些話寧可憋著等沒人的時候在日記本里吐槽千萬遍,也不會在人前輕易說出來,因為我已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講得了多少蜜語甜言,而是裝得住多大孤獨深沉。

所以,后來,同事說我變化挺大,變得比以前好說話了。

以前,我說,那些說我不好的人,都是不了解我的人,都是不識英雄的人,是俗人糙人,不足為交。

后來,我明白,我在他們眼里心里,和他們在我眼里心里,是一樣的。

你對鏡子微笑,鏡子也會對你微笑,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人心都是相同的,沒有誰會天生討厭一個熱情和友好的人,正如沒有人天生會喜歡一個討厭他的人。

再回到文末故事的結尾。

新同事入職的第一天,我對他很熱情,至少在表面上是很熱情,我領著他簽到、辦理入職手續、向其他同事介紹、講解項目中的事宜,然后也很耐心不厭其煩的幫助他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周一就那么居然就輕松愉快地過去了。

原來,他沒有我想象的糙粗不堪和難以相處,更不是什么野獸魔鬼,他一點都不可怕,而真正可怕的,卻是我那極度偏見之下的短淺目光,和狹隘不堪的心胸!

后來,我去他博客里拜讀了他寫的技術文章,然后又看了他寫的一些關于旅游、讀書、電影方面的文章,我愈發覺得此人不簡單,愈發覺得自己罪惡深重,凡事太過偏執了,差點錯過一個和我一樣喜歡寫文字、喜歡旅游分享故事的同事。

于是,周二過去了、周三也過去了,整整一個禮拜過去了,而我對他的偏見,已經少了一大半。

這樣換來的,不但是我自己技術能力上的提升,做到知己知彼,而且是人際關系上的成熟,更是工作中的被信任和坦誠相待。

投人以李,報爾以桃,人心互惠,亙古難反。

你的偏見可能會害了你

正如文字一開頭我說過的,你的偏見讓你無法接受別人,你的傲慢讓別人無法愛上你。

也正如那個公眾號作者說,你以為自己長了一雙洞悉萬物細節的雙眼,其實只是目光所到之處有限,看哪兒都是偏見。

是啊,當你固執己見,當你習慣了偏見的時候,你的思想是偏的,你的腦袋是偏的,甚至整個人都是偏的,你眼中和心里的一切都是偏的,而這,只會害了你。

害你只能看到別人的不足,看到別人的不好,甚至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如意,長此以往,你就很難再與人正常相處,很難不去“抱怨、批評、指責”別人,就變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了。

然后,你就會倍感孤單,備受冷落,到哪里都不受歡迎,最終無一人可以交心,無一地可以常往。

所以,正視自己,也正視他人,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善意處世,坦誠待人,你的生活必將光彩萬分,活色生香。

唉,時間也不早了,明天還得苦逼早起去客戶那出差,可憐的攻城獅~

最后祝大家七夕(傳統狗節)快樂,晚安~

百度傳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新年伊始,我們總是向歲月許下美好的愿望。健康、平安、快樂、升職、加薪、旅游、升學、生娃、結婚、戀愛······ 可...
    鉛筆芒種閱讀 559評論 0 1
  • 文 / 紅海科技CEO 孫偉 所謂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信奉“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在如今信息...
    孫偉away閱讀 1,926評論 7 25
  • 《冰夜》 窗外的星空沒有星 遠處的路燈沒有亮 泥壇的小樹沒有晃 我摘下了那片冬葉 它像我的眼睛一樣 布滿寒霜和恐懼...
    木起心落閱讀 26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