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最近北辰的未來大學2.0開課了,作為第一期合格老學員,第二期直接免保證金加入,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上了第一課,做了個加法。今天,我想記錄一下課后感,順便和大家談談此課,希望也能夠給你某些啟發。
第一課的專題很大,涉及的年齡層面也很廣——我們該如何面對走出迷茫狀態。顯然,這不是簡單聽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專家老師給出來的建議及課后作業,也只能是建議,關鍵在于我們自己的行動,因為老師只是一位向導,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專家,唯有我們自己才能以“專業”的手段走出迷茫。
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迷茫的時刻,大學時期、工作時期等。當我們不明白未來方向時,就會顯得特別焦慮,就更加迷茫。相信大家高中時期,不會覺得很迷茫,我高中班主任說,每一天都過得特別的充實,那是因為大家都順著高考的潮流,處于順流的狀態,隨趨勢而行,能'望到"臆想中的大學生活。原本12歲—18歲是探索、自我尋找方向的最佳時期,但我們因為學習、成績,錯過了最佳探索時期,后來,就步入了后青年時期,找不到人生未來的方向了,然后就開始著急,一著急就特別容易焦慮,緊接著及步入迷茫。加之越長大,貌似各種“機會”越多,看似什么都想學,什么都能學之后,就進行各種嘗試。不作就不會si,一作,就會發現自己不是超人,然后,所想學、所在學的東西,什么都沒學精,接著就勾起各種懷疑、猶豫,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剛開始明明能放棄一些所謂的“機會”,它不屬于我們(或者不屬于此時的人生階段),但總覺得選擇就相當于放棄,甚至都還沒有作出選擇,就在為即將放棄的東西難受。明明就不確定的東西,還為之苦惱。這種消極的不確定性,說來難受,自己剛上大學時,自己也是這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一年多),才慢慢明白,我所不確定的是所有的不確定,所嘗試、所想學的各種事情,其實并沒有多想學,可有可無,才會導致熱情下降之后,就不會再陪伴下去了。最后嘗試過各種嘗試之后,方向越來越模糊,繞了個大圈回來,然后又回到了原點,再回想起,當初那個剛踏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校區時,我想在這四年里,不僅僅是思考人生(高中班主任說,他在大學里思考人生,抱歉,班主任躺著也中槍啦),我想思考之后還要有行動。那我該往哪里行動?不確定!
這段時間(30多天)的內心探尋,我不滿足于現狀,不想就這樣隨便的揮霍自己的時光,周邊所有的人都在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那么我也要改變。我沒有辦法去追逐市場(現在或將來),能做的僅僅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也不確定自己喜歡什么,怎么辦?我相信,我不是一個人!
唯有的是,在現有的生活狀態下,輕體驗不同職業,閱讀不同書籍。但體驗不是盲目的體驗,在體驗之前,思考我向往什么職業,想嘗試做什么,期間,不要給自己設置太多的限制,而是盡力去爭取想嘗試的機會,先做再判定。拋卻外在因素,向內咨詢自己。無論是在職場擇業上還是在挑選人生伴侶上,都需要向內看,在認識自己之后,得出我所愛,然后愛我所愛,追求我所愛。而喜歡一件事情(一個人)的外在體現因素,就是愿意花時間,很開心的花大量時間,記住不是,外在因素逼迫的花部分時間,而是自愿的花時間。一旦遇到此類事件(人),就停下來,感受這段時光,然后深思,它(他/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判斷。切忌,永遠不要重復一樣的經歷,因為你不會聰第二次一樣的經歷中獲得更多,但好書可以閱讀多遍,因為每一邊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的視線中有一個世界舞臺,那么你會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經越來越接近你的年齡,甚至已經越過你的年齡,這時,你會想著去看齊,沒必要!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看齊,誰都不是你的標桿這是個無標桿的時代,也是個標桿遍地的時代,不用在意別人的標桿,指不定你在別人眼里也是標桿。
當我們走過現下的迷茫時期,回頭看,就會發現,所有的迷茫都只是當時的不確定性,不要害怕,不確定只是暫時的,只要你百分之一百二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比現在好的,未來會因現在的積累變得更加美好。
不要否定現在的能力,因為,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天賦,去發現,去加強就好了。積極看待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每所經歷一件,自傳里就增加了一件又意義的事情。
拾得青年“積極不確定性”,身為新青年,將持續深耕。
寫在文末:Your dream is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 (你的理想就像一輛車,如果你覺得這輛車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那么可能說明你開得還不夠快。)不給百分百確定,只給百分之一百二的堅信,一頭扎入。
底部留言看看:
文字\小南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