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雖然已經從一個士兵進入了軍官行列,但是如果他沒有完成素質上的改變和提升,即使他再忠心耿耿,再拼命報答孫權的知遇之恩也只能是孫權眾多普通將領中的一員,不可能異軍突起成為孫吳又一名出色的主帥,那么呂蒙提升素質的秘訣是什么呢?誰又為他素質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呂蒙他完成素質上提升的秘訣一條,讀書充電,誰督促他完成這一點呢?就是比他還年輕四歲的孫權,原來孫權在繼承權位以后發展勢頭向上,他就在將領當中物色一些人選著意地加以培養,其中選中的兩位一個是呂蒙,一個是蔣欽,于是他就對這二位說,現今你們開始帶領較多的軍隊統一作戰,你們現在應該抽出時間來讀一點有用的書,提升自己,開闊眼界。那個時候呂蒙還沒有完全脫離他的愣頭青狀態,于是就隨口回答說,主公啊,實在是軍務太忙了,忙碌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時間來讀書啊。孫權一聽,臉色頓時嚴肅起來,說了一段至今都還發人深省的話,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自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免勖邪?這段話的意思大抵說起來是這個樣子,就是我讓你們讀書哪里是要你們去熟讀儒經?到太學里面去當博士教官啊,那個時候京城中央的太學每種經典的教官,就叫做博士,不是學位,就是官職,我們現今的博士學位就是從漢代博士官來的。我不是讓你們去當博士教官,所以你們不一定要熟讀那么多書,我讓你們讀書主要是讓你們涉獵有用的書,然后來了解過去的重大事件,你說公務多比得上我多嗎?這句話分量很重,你說忙比得上我嗎?但是我少年時代就讀過了《詩經》《尚書》《左傳》《國語》,只是沒有讀比較深奧的《易經》,但是到了掌權管事以后,再忙我也抽出時間讀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部史書,這三部史書當時稱為“三史”,實際上這個就相當于西漢史,東漢史,和西漢以前的先秦史,我讀了三部史書,還有各家的兵法,自己感到大有收獲,像你們二位即年輕又聰明,所以一學肯定大有收獲,曹孟德都說他老而好學,你們怎么就不能會不自己勉勵自己好好學習,爭取向上呢?這段話大體意思是這樣。
孫權諄諄教導呂蒙的這番話不僅告訴呂蒙如何讀書提高自己的素質,也暗藏著魏蜀吳三國之間競爭的玄機,那么讀書究竟具有怎樣的竅門,競爭激烈的三國孫權劉備曹操最終是憑借什么做大做強的呢?知識就是力量當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識來充電,這就關系到充點是否成功,為什么呢?知識太多了,人生有限,如果漫無目的地讀書,對有充分時間的人來說是享受,但是對于時間非常緊張的人來說就是奢侈,所以凡是時間緊的人,工作任務重的人,如果要讀書的話,一定要精心選擇,那么孫權給呂蒙開了七部書,這就是《孫子兵法》《六韜》這兩本屬于兵書,還有五本《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五本全部是史書,統兵打仗的將領,讀兵書是本分,為什么還要讀史書,這個秘訣在這個地方,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所以統兵的將領,特別是高級將領,一定要熟悉歷史的政治風云,還有戰爭是集體性的行為,所以統兵將領一定要學會協調人際關系,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充分發揮他的力量,而在古代描繪展現政治風云的,描繪人際關系的最集中的莫過于史書。所以孫權給他開了五部史書,實際上劉備要劉禪讀的書里面也列了《漢書》等史書,可以見歷史書在此前的古代是有實用性的用途。書都要怎么讀,你會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書怎么不會讀?那一頁一頁地讀唄,不一定,讀書方法的問題不是小問題,而且還往往關系到教育體制的大問題,我們常說應試教育害死人,其實真正搞應試教育的老祖宗就是東漢,就是呂蒙,周瑜他們所在的東漢,東漢朝廷選拔人才怎么選拔?首先在各個郡按二十萬人口舉薦一人的比例,每一年舉薦人才,東漢全國在冊人口在興盛的時候是五千萬,按這個比例每一年舉薦出來的孝廉大約有二百五十人,但名義上是必須孝順廉潔,就是首先在基層選拔,推選的時候是以品德為重,但是光要有品德還不行,還要有你的文化素養,文化素養怎么看呢?就把每一年的孝廉集中到京城洛陽考試,考試合格以后就可以進入官員的預備隊伍,就可以進入官場。考試怎么考?考儒家經典,從眾多的儒家經典當中任意抽取一段進行詮釋,進行揮發,盡情的抒發你的見解,但是誰知道它這一段在哪啊,所以說要讀的不熟你就不知道它這一段話出自是哪個地方,而且就是知道出自于哪個地方這段話怎么解釋,因為在東漢時候同一部經典,同一句話,不同學派的人解釋都不一樣,所以最終這個考試是決定你的命運的,是一根指揮棒,指揮你必須把每一部儒家經典讀得精熟,讀得爛透,否則你過不了這一關你就當不了官,你未來你就干別的去了,進入官僚隊伍那休想,當然讀書人誰不想進入官場呢?這是最高目標,所以整個教育就圍繞著儒家經典的學習,而且要讀書讀熟讀精,至于這些儒家經典里面的含義內容,是不是都是對素質的提高有幫助,對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那就不管,因為這是敲門磚,這種教育不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嗎?肯定是應試教育,那么反過來看孫權對呂蒙的叮囑,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深透地了解他的用心了,他說我不要你們熟讀儒經去當博士,言外之意我不要你們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不讓你們去當老儒生,老儒生能夠統兵嗎?統不了兵的,要你們走新路,什么是新路呢?就是根據本職工作的實際需要選取有用的書籍,特別是史書,廣泛涉獵,了解歷史的大事,然后從中開闊眼界,增長智慧。孫權這一段話里面含的玄機不僅對于孫權為什么要勉勵呂蒙讀書向上,對于我們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也大有幫助,孫權能夠把江東做大做強靠什么?以往說靠人才,這不錯,也有人說靠智謀,這也不錯,但是歸根結底據我看來是學習(競爭靠學習),你看孫權自己就率先垂范,努力學習,還勉勵自己的大臣,未來當大臣的年輕將領讀書學習,大有把孫吳政權建設成學習型政權的模樣,君臣素質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才能出智謀,才能取得輝煌的戰功,所以歸根結底法寶還是在讀書學習。什么因素促使孫權這樣做呢?競爭壓力大,我們現在說競爭壓力山大,實際上孫權也是壓力山大,看曹操自己都說他老而好學,我們現在不抓緊學習,將來肯定要吃這個老“學習模范”的虧,而且要吃大虧,所以孫權感覺有壓力,壓力挺大,所以他督促自己,而且還督促自己手下的將領讀書學習。我們以往講三國講智謀的競爭,講武力的競爭,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競爭,就是讀書學習上的競爭。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孫吳的情形,曹魏呢?曹魏曹操自己也說他是老而好學,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當然人品上面是各有表現,但是讀書愛讀書是他們的共同特點。蜀漢呢?劉備在臨終時候對后主劉禪叮嚀就是要叫他讀書,而且還開了書單的,諸葛亮在荊州和徐庶他們都是游學,諸葛亮有那么大智慧這都跟他在荊州的讀書學習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三國的君臣都在戰爭頻繁的時間中擠出時間來讀書學習,形成了在讀書方面的強烈的競爭態勢,所以這才是三國競爭的關鍵性的競爭,那么最后的效果怎么樣呢?就是凡是在讀書學習上抓緊時間完成了上進的能夠從小到大建立自己的雄偉的事業,不管是曹操,孫權,劉備都是這樣,反過來完全不讀書,不學習的即使是機緣讓他們一度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比如說是董卓,比如說是呂布,但是最終都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這就是讀書學習與他們直接相關的人生的結局。
三國時期的競爭不僅是武力的競爭,謀略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讀書學習的競爭,孔明日后的隆中對策展現出非凡的大局觀,赤壁之戰時又提出連吳抗曹的大謀略,都得益于這種素質和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