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書上的描摹,戲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藝作品;人情世態,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驚,令人駭怪,給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娛樂。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楊絳《將飲茶》
翻看書摘,目光又在這段話上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不似大多雞湯文的摘錄,楊絳先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作品反而是《將飲茶》。因為它讓我想起與朋友的一次相約小聚,分享暢談了很多,后來讀《將飲茶》才發現,當時一晚上的話總結起來,莫不如楊絳先生這百字凝練得到位。
煙火人生,世態人情,不論是引你嘆然、令人發指,又或哭笑不得、無可奈何的,總歸要去經歷,才能懂得其間奧義,才能明白萬事存在與發生總有其必然道理。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接受其存在的事實,做出符合自我三觀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處事,并不斷完善自己人生的這本大辭典,繼續達觀看世界,認真過生活。
所以對我而言,對一個作品印象深刻,必定是它與當時的自己產生默契、達成共鳴。這也是文學帶給人的慰藉。
《將飲茶》僅是楊絳先生作品里特別小的一部分,讀她的書,無論何時總能找到最貼己的感受。
所以不得不說楊絳先生是大家,才情無雙做學者的同時,亦能義無返顧地投入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將經歷當修行,把世事看通透,這所有都與她本心葆有的那份純粹有關:一生與愛同行,本分地做著自己珍愛的事業,不強求不索取,卻將無盡的精神財富和人生智慧與世人共享。
于是心里立下一座豐碑,沉痛于當世又去了一位大師之余,更為先生的大圓滿合十祈福。封面照片是為悼念先生仙逝,在四號線地鐵里專設的燈箱——“我們再見了,您們圓滿了”。是啊,只愿另一個世界里有一場更溫柔的等候,繼續譜寫著他們仨的團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