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風伴我成長

? ? ? 芙蓉區大同第二小學 袁亮

四代同堂

? ? ? ? ?

? ? ?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世家,爺孫三代從教立身,滿滿書香之氣的熏陶下,家庭的每個成員將“學以修身,儉以養德,孝以明禮”作為家訓世代傳承,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和諧恬淡的溫馨畫面。
? ? ? 古人云,“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我的爺爺,一位九十多歲高齡的老黨員,老教師,現已是兩鬢斑白,老眼昏花。然而他老人家將此古訓詮釋成“學以修身”烙印于家訓,表述了對孫輩的殷殷期盼與淳淳教誨。每次回家跟爺爺閑聊,老人家總會不厭其煩的回憶他那段曲折不堪的工作歷程。每每談到這些,爺爺也總會警示我,“袁亮,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把課教好;尤其是一名黨員教師,工作一定要出色,多看些書,政治覺悟要高。”說完還不忘補充一句,“現在黨的政策好,國家給年輕人很多機會,要把握機會多出去學習,做一名優秀的黨員教師。”的確,老人家沒有什么漂亮的辭藻教給我,惟有的是老人家心中的教育情懷與亙古不變的真理。

牽手

? ? “儉以養德,德由儉來” 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唯有從小接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的爸爸,也是退休多年的老黨員、老教師,正是艱苦歲月里留下來的這些記憶讓他堅守著一份勤儉治家的理念。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家庭,生活的壓力與事業的艱辛磨礪了爸爸的意志與情操,爺爺所遵循的學以修身成為爸爸可遇而難求的一種奢侈,學校畢業只能輾轉就業來維持生活之需。順勢而來,“儉以養德”成就了爸爸時至今日的崇尚理念,也演變成了我家的又一亙古家訓。爸爸時常提醒我們:現在你們的日子是舒暢了,生活也豐裕了,但勤儉不可丟,知勤儉,方可立謙卑、修文德。

陪伴

? ? ? 現在作為孫輩的我們在“學以修身,儉以養德”的熏陶下,目睹著家人的點點滴滴,感受著家人的溫暖和諧,于是乎“孝以明禮”的心境油然而生,從此在心中生根發芽,這種心境即是自然而發更是必然產物。每次看想到古稀之年的父母親還在

? ? ? ? 我,身為一名教師,談不及擁有高尚的情操,論不到具備崇高的信仰,但我秉承“學以修身,儉以養德,孝以明禮”十二字家訓,扎實工作,堅守“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特一行”的奮斗航標,把“好學、勤儉、忠孝”滲透于日常工作的每一時空。不容置疑,在價值取向多元的時代,維有樹立崇高的信念,具備優良的道德,才能完美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年感嘆: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教書育人本是“人與事”的互動到推動。20年如一日,我始終將家訓作為我堅守的一份信仰,以“讓每個平凡的生命個體去追求最美的靈魂”來解讀我的教育事業,促我前行。

我的父親母親


闔家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