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按照自己的想象,給茶人貼上過多的標簽

最近茶圈又起波瀾,原因在于蔡瀾,一篇痛批中國茶道的文章,引發熱議,挺者有之,駁者有之。筆者對雙方觀點,均未置喙,只是這些年圍繞“茶人“及茶行業所展開的道德爭論,不得不引人深思。

長期以來,凡是與茶相關的人,似乎被推上了道德的制高點。他們被貼上了各種道德的標簽,諸如恭敬、謙和、真誠、淡然……似乎一個人一切的優良品質,都應該為茶人多具備。

兩個人,如果同在一件事情上,表露出道德上瑕疵,為茶之人,似乎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更為嚴厲的斥責。

長此以往,為茶之人,漸漸的已被這些道德的枷鎖,壓得喘不過氣來來。但凡進入到這個行業的人,就時刻遭受著某種所謂“茶人之德”的束縛,總怕稍有過失,就會使自己的名節,陷入到所謂“茶人之德”的審判。

為茶之人,不知從何時起,被大眾賦予了一份“道德楷模”的使命。

茶,作為一種植物,因其獨特的價值而被人作為飲品,就其本質而言,是不具備任何人格化屬性的。茶在長期的演繹過程中,其解釋權基本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他們注重品德與品位,自然要為自己所鐘愛的茶,注入人格化、精神化的改造,于是茶漸漸的成為某些人彰顯品位、標榜品德的工具。只要與茶為伍,就會讓人覺得其人品要比不尋常人高出很多。

于是,在外人看來,只要一個人與茶有涉,就該具備高尚的品格,就該比一般的人,具備更高的道德自律。

那些自詡品雅德高的文人雅士,歷來是文化話語權的擁有者,但一種成熟的文化,并非只是由這一部分人所推動。

茶是文人雅士的修身養性之門道,亦是茶鄉山民的養家活口的農作物,也是市井商販賺取財富的商品,更是尋常百姓平日解渴待客的飲品……中國茶文化,離開上述的任何一個人群,都不能有今天這樣蔚為壯觀的景象。

茶為什么樣的人所擁有,所利用,茶就具有了什么樣的含義。為茶之人,無外乎兩種——興趣、謀生。無論你是對茶是出于何種目的,都是一種生存方式的體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這些方式,都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德的規范。所以我們常常談到的“茶人之德”,并非只是涉茶之人才該具備,才該踐行。

我們說醫者有醫德,官者有官德,商者有商德,而這些特定人群所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不屬于這個行當之中的人,就不該去遵守嗎?

各行各業的道德,是基于最普遍的道德而來。難道茶人之德,就不適用于為醫之人嗎?為醫之德,就不適用于為官的人嗎?

每一個人,在道德面前都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因為誰是茶人,就應該承擔更多的道德包袱。

或許,你認為茶人應該高風亮節,于是瞧不起那些茶商,覺得他們是為營生而斤斤計較;或許,你認為做茶生意就該足智多謀,于是瞧不起那些自命清高的文化人,覺得他們是在討著飯談高雅……

誰說所謂的高潔之人,就不干茍且之事?

誰說終日忙碌的茶商,就沒有高尚之士?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并不取決于他是什么人做什么事,而取決于他是什么人在怎樣做事。你選擇與茶為伍,無論是想提升人生修養,還是獲取更多的財富,如何對待茶,都是自己的選擇。每一個為茶之人,思考如何做好自己乃是根本所在,而不是動輒怒視那些不對自己胃口的人,進行道德綁架,并予以口誅筆伐。

不懂寬恕與包容,也是茶人之德的大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