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畏愛情,只是怕被馴養,怕那會陪伴一生的牽掛。
(Ⅰ)
初遇《小王子》,還是初二時候的事,攢了一倆個月的零錢買了一本精裝的小王子,我還太小,沒能悟出太多蘊含著的道理,只是覺得:一個小王子能有什么可說的,憑什么銷量能躋身于僅次圣經的地位。
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沒有激烈的戰斗場景,沒有驚險懸疑的推理。只有滿世界的白色,淡淡的。受不了長篇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很乏味,繼而就放棄閱讀。
我一直認為小王子就圍繞著狐貍、玫瑰和羊三個線索來展開故事,細膩而感動,溫暖人心。
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見蛇,就說惡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和蛇本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們互相轉化,蛇面頰鮮紅,玫瑰鱗片閃閃。大人們總喜歡用利益的眼睛來看待問題,蛇對人具有攻擊性,所以會讓人害怕;玫瑰光鮮無比,令人憐愛,于是便是愛情的象征。仿佛是貼上了一個固定的標簽,大人將這樣的思想灌輸給小孩,讓他們快速成長。
文中的小王子是一個超凡脫俗、思想單純的小朋友。他住在一顆只比他大一丁點兒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愛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虛榮心傷害了小王子對她的感情。于是,小王子告別小行星,開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來到人類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遇到一只狐貍,他用自己的耐心馴養了這個小家伙,與它結成了親密的朋友。小狐貍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見事務的本質,只有用心靈才能洞察一切——作為禮物,送給小王子。用這個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與遇險的飛行員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幫助下離開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號小行星上。
小孩子們讀《小王子》,或許只能看到字里行間流露的淡淡溫情,書中那個孩子的博愛和善良,至于更深一層的憂傷暗示,無奈落寞,怕是很難或者說是無法理解的。也正因此,這個短小的童話才會受到如此多的大人的喜愛,流傳直到今日。作品凝練的語言滲透了作者對人類及人類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現出的諷刺與幻想,真情與哲理,使之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一部童話小說。
(Ⅱ)
再次遇到小王子這本書,是張小嫻譯本,內容譯文帶有濃濃的張小嫻風格。書中寫到“他走過一個又一個星球,卻始終放不下對她的思念。深情終究是一趟孤獨的旅程,她是他永遠的牽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小狐貍。我們渴望被自己喜歡的人馴服。他真有那么好嗎?有那么難以割舍嗎?還是,這一切只因為他馴服了她?愛情是彼此之間至為甜蜜的臣服。我們都是傻癡癡的小狐貍,徒具一副精明的外表。”
狐貍跟小王子說:
“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便會彼此需要。”
“對我來說,你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對你來說,我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小王子想起了玫瑰,這朵花馴服了他。小王子也馴服了狐貍。
從此以后,狐貍看到金色的麥田就會想起小王子的金發。它雖不吃小麥,卻愛上了麥田的風聲。當離別的時刻,狐貍悲傷難舍。小王子說:“都怪你不好,我從來都不想傷害你,你偏偏要我馴服你。”
深情,終究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張小嫻寫的很多小說,溫暖細膩。譯本中有一句安慰人的是這樣的,:“難過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它那么大,一定能包容你所有的委屈。”
我很喜歡小王子說,如果你愛上某一顆星球上的一朵花,那么晚睡只要望著天空便會覺得很甜蜜,所有的星星都開滿了花。我每次都覺得小王子不會消失,愛他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會看到他,就像我們耗費了時光,可我們仍然有理由去期待。
(Ⅲ)
這次終于等到小王子搬上了銀幕,是由“功夫熊貓之父”馬克奧斯本導演。
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城市里,朝九晚五永遠為生活壓迫的人們,終日面無表情的為生計奔波,沒有半點兒快樂可言。這里的人們稱之為目標的不過是達到令人羨慕的地位,而要得到那樣的成功則意味著要經歷更為麻木的機械生活。小女孩的生活我們司空見慣,在中國,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們甚至一度并不認為小女孩媽媽的所作所為是多么讓人難以接受的事。
高度緊張的生活總是需要某個情緒宣泄的出口。電影中的小女孩認識了飛行員老頭,靠著他講述的小王子的故事,開啟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而現實中的我們,也就把所有關于美好的再也回不去的童年都寄托在《小王子》中,這也是為什么家長帶著孩子去看《小王子》時,孩子看到了歡樂和探險,家長則可能看到一種明媚的憂傷。
《小王子》原著童話其實是一個躲避戰爭中的故事——因為對法國二戰戰敗中的恥辱與憂懼,促使圣埃克蘇佩里1942年寫下了這樣一個憂傷又動人的童話故事。圣埃克蘇佩里的真實人生也是充滿著神奇色彩,1944年7月31日早8時30分,圣埃克蘇佩里起飛執行他的第八次空中偵察任務,一去不復返。他帶著他最愛的飛機,消失于廣袤的世界。
(Ⅳ)
電影終會散場
那些被我們反復叨念的句子依舊會打動你
你要面對比電影里真實百倍的人生
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
我也會喜歡聽風在麥穗間吹拂的聲音
你不應該遺忘
你必須永遠對自己馴服的東西負責
滿懷希望,伸手摘星
即使兩手空空,也不會沾染污泥
愿美好的,一直美好下去
謝謝你,小王子
2015.10.26
喬江茗
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