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探針原理:WIFI 是基于IEEE802.11a/b/g/n 協議,在標準協議中,定義了AP(無線接入點)和STA(站或客戶端)的兩種工作模式;協議中規定了BEACON、ACK、DATA、PROBE 等多種無線數據幀類型,在站連接到無線接入點時進行交互的就是數據楨和應答幀、同時AP 周期性發送BEACON。在站點沒有連接到無線接入點上,手機客戶端等站點也會發送PROBE 幀進行探測詢問哪個AP 是可以接入的。WIFI 探針就是基于各種無線數據幀來抓獲手機等WIFI客戶端的MAC
Wifi的beacon里面有一種是 probe request, 當手機wifi開啟主動掃描模式,會發送這中beacon。普通路由器就可以完成這種功能,只是驅動需要修改一下。模式配置為monitor模式就行。
狹義上而言,Wifi探針實際上指的是probe幀。我們一般接入無線網絡的時候,首先要選擇對應的無線網路,即根據無線網絡的名字進行選擇(SSID)。那么知道這個名字有兩種方式,主動掃描和被動掃描,其中probe幀即是用在主動掃描這種技術中。其具體原理是節點會主動的發送probe request幀給AP(也就是路由),AP然后反饋probe response,該probe response幀和Beacon的內容幾乎是一致的,之后利用該幀中的一些信息,節點才會繼續發起接入過程。所以狹義上而言,探針技術是一個幀,也是一種節點收集AP信息的方法。
廣義一點而言,Wifi探針技術被商用中還有一個用處就是“收集”用戶的信息。在狹義的情況下,probe幀是用以讓節點收集AP的信息的,但是AP實際上也可以用來收集節點的信息,該信息并不是指節點(即用戶的終端,比如手機)內部的一些信息,而是一些移動的痕跡。比如最簡單的就是在一個商業店鋪中部署一個AP,用該AP將一天中所有的probe request幀的信息全部按照時序進行收集,然后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比如什么時候客人最多,什么時候回頭客最多之類,由于手機具有唯一的mac地址,所以就可以利用probe幀提供的信息做一些大數據的分析。若AP部署的較廣的情況下,那么收集的信息能更多,從而提供更多的分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