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做朋友」跟「異性之間是否存在純友誼」一樣,是個偽命題。要么是一廂情愿另一方蒙在鼓里或不肯承認,要么是友情沒深到那個地步,看你如何定義「朋友」。
通常是父母看了幾本育兒書籍,受專家蠱惑,與孩子稱兄道弟,自以為孩子與他無話不說,已經是最鐵的哥們兒了。但是孩子放學回到家,就算礙于情面不把房門關起,也用耳機和屏幕筑起了無形的屏障。
如果把朋友定義為「無話不說」,真正的無話不說哦,這樣的朋友很難超過3個吧。你打娘胎出來這一事實,便使得和父母有了天然的話題禁忌,比如,性。在很傻很天真的小時候,還可以問「我是怎么生出來的」這種問題,但是真明白那回事兒了,你敢問年過四十的爸媽「你們現在還做嗎,多久做一次,質量如何」這種實際上嚴肅認真的問題嗎?
能跟孩子「不知廉恥」討論性的父母,其實只有母,現實生活我只知道一個,是一個學姐的媽媽。大概是因為學外語的思想開放吧,這個媽媽是高校英文老師。女兒大二時帶了個美國交流認識的ABC男友到家,就住她房里。有一天媽媽走到女兒跟前,詭秘一笑,掏出報紙剪下的一個豆腐塊給女兒,竟然是性生活秘笈,讓女兒試試。
再說一個口味清淡點的,但是觀點前衛,是好朋友的媽媽。一般人都希望子女,特別是女兒,找個靠譜的談對象,談好了就快點嫁,不要挑來挑去拖到30歲,就剩下被人挑了。還會叮囑不要談太多,更不要發生性關系,不然以后會被老公嫌棄。而我好朋友的媽媽,鼓勵女兒多戀愛幾次,多談幾個人,享受跟不同人在一起的樂趣,不然一下結婚了往后的日子多無聊啊。
以上表面是在說性和戀愛觀,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思維觀念。
我不苛求父母的思維方式多么前衛與眾不同,我最希望的是,他們思想開放擁抱信息,同時擁有一個獨立框架去甄別處理信息,而更高一級的理想的狀態是,在某些時刻,能心靈相通,一切盡在不言中。
具體來說,我希望他們在刷朋友圈時,撲面而來五花八門的文章,能從標題上就判斷出哪些是營銷號的嘩眾取寵,哪些是高質量的自媒體文章,發布紙媒或官媒無法刊載的東西,比如敏感話題,或者那些「有趣而無用」的東西。
我希望他們多情浪漫,有一顆文藝的心。在我給我媽放自己看了無數遍每次看還是屏氣凝神的歌舞表演時,期望她感受到美、力量和勃勃生機,而不是一邊擦桌子吃香蕉,半天冒出一句「那女的沒穿胸罩吧」。你愛的是甄嬛,怎么懂老白(指breaking bad啦啦)?強扭的瓜不甜,我只好放棄。
社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對待長輩不懂的要有耐心,要想想小時候父母是怎么教我們學說話學走路的。但是我面對與父母在思想上的脫節,越來越無可奈何。不管是價值取向,還是文藝作品上,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分歧越來越大。兩者其實是一個東西,文藝就是精神的反映嘛。
從高中起,我就一頭扎人歐美流行文化情深似海,大學沒好好學習專業技能,優秀的電視電影倒是看了一把。而母親還停留在cctv8婆媳宮斗抗日剿匪的世界里,父親最喜歡的是cctv7軍事報道。我在學校他們在家時,似乎也相安無事。我回到家中,給他們推薦幾部我最喜歡的片子,并像那些陪孩子做作業的家長一樣,捉著他們看,他們也竭力配合,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折磨。
為了和平共處,我決定放棄改造!也許他們并不需要改造。他們不用緊跟潮流,更不需要做潮流的引領者,只要不上當受騙,不落伍得太厲害就行。客觀說,他們靠行醫吃技術飯,外面流行什么對他們沒有影響。而我畢竟學了個什么都需要知道一點的傳媒專業,對新事物的敏感度跟他們天然不同,所以也無需苛求。
對美的認知,對情感的體驗,更是無法強求。我不知道這更多是先天而來,還是后天習得。也許是與生俱來,黛玉葬個花也要哭一場呢。也可能是后天積累,一定要看經典和高質量的東西,書,畫,影,展,都行。讀大學后常有靈魂開竅,好像升華了的感覺。
最終應對「隔閡」的辦法,借用男友的四字方針,就是「求同存異」。我和他的相處之道,就兩周年另開一篇回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