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wǎng)絡(luò)流行的很火的一句話是:“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通俗點說就是人要么在旅行,身行于路,要么讀書,讓心靈上路。看似特別有道理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句老話的翻新工程而已,而那句老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有人覺得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重要,有人覺得反過來才對。于我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我既愛徒步于山野、漫步于海邊、穿梭于古鎮(zhèn)小巷的行走之旅,亦愛極了泡一杯香茗坐在窗邊品讀一本好書的悠然時光。從準備來說,旅行需要的東西遠比讀書要多要復雜,所以讓心靈上路不失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一劑調(diào)味良藥,簡單卻有效。
兒時,從咿呀學語開始,學會了聽,學會了說,最后學會了看和寫。直到懂事了些,學會了品讀和創(chuàng)造后,中文的魅力才逐漸顯露出來,一點一點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最一開始接觸的書,當屬各種各樣的童話了。我的父親是個慈父,童年,自記事起,每晚我都伴著他的讀書聲入睡。家里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等兒童故事書全講了個遍。長大了些,這個習慣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他讀給我聽的書變成了諸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之類的文學作品。雖然,不知從哪一天起,我的父親不再為我每晚讀睡前故事,但其實就在幾個月前,我還纏著他在電話那頭給我讀故事書伴我入睡呢。
也許,正是因為父親從小為我讀枕邊書的行為使我從小便愛上了讀書。我一直引以為傲的便是那滿滿一書柜的書。直至今天,書柜已經(jīng)裝不下要將部分的書打包,我卻仍然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絕對不會在買書這件事上“吝嗇”。只要是我看中的好書,即使一時買不了,也會一直記掛著,攢足了錢便立刻買回家來。拿起那些好書讀的那一刻,仿佛又得到了一件寶貝,誓要好好品讀,然后珍藏。
我買的書既有經(jīng)典亦有當下的流行書籍。初高中那會,買的書大多是青春小說,現(xiàn)在看來,并不值得買,因為沒有讀很多遍的必要,只能做消遣用而已。所以,今時今日,若想看一些這樣的書消遣輕松一下,大多是找電子版的看了。讀大學后,買的書陡然上升了一個層次。大多買的是比較經(jīng)典的書以及讀過的好書里作者推薦的書。好書真是越讀越覺得自己懂的太少,讀的太少,還需要努力讀更多,了解更多。
就拿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寫的《林泉》、《清歡》和《玄想》三本散文選集來說,里面全部寫的是他多年的協(xié)作體會和靈感。每讀完一本便會欲罷不能,想繼續(xù)讀下一本。里面提到的關(guān)于寫作要靜下心來關(guān)注生活,發(fā)現(xiàn)平常生活的美的觀念,讓我感觸很深。讀著他的文字,仿佛覺得有一眼清泉流過了在浮躁生活中有些麻木了的心。在讀完這三本書后,我便立刻又買了他寫的著作——《菩提十書》。這是一套由十本散文集組成的書籍,主要是由林清玄潛心修佛多年后將佛學里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連寫下的散文組成。書到手的那一天,我便迫不及待地將十本書依次從書盒里拿出來,分別是:《紫色菩提》、《鳳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涼菩提》、《寶瓶菩提》、《紅塵菩提》、《隨喜菩提》和《有情菩提》。接下來,一連兩個月,我每天早晨都會花上幾個小時讀這套書,直到最后讀完。讀完的那一剎那,仿佛內(nèi)心得到了一次洗禮,非常的平和隨喜。我知道,這一套書我絕對會再讀。
林清玄在他的作品里也提到了很多啟發(fā)過他的好書:比如二月河寫的歷史小說《康熙大帝》系列;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部曲;川端康成的《雪國》、《伊豆的舞女》等等。我首先買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系列,買到手后一看,大部頭的四本,字密密麻麻的。本以為自己絕對讀不下去,卻在開始讀后便手不釋卷,興趣和注意力如放了閘的水,收不回來了。書中對康熙大帝如何稱帝,以及稱帝后又發(fā)生的一些大事以小說的方式描寫得生動切實。讀完后,便將《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系列也統(tǒng)統(tǒng)“請回了家”,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
讀書的過程中,我養(yǎng)成了記筆記的習慣。第一遍通讀過后,值得再讀的書我會在第二遍讀的時候就摘抄下好的句子。一來使讀的速度放慢,讀得更加仔細,思考的更多,體會更深,而來是一種積累,可以時不時地翻起筆記看看,便能回憶起當時看書時的感動。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讀書筆記。
讀夏茗悠的《塵埃眠于光年》時,我欽佩女主人公的人格,作者如是寫道:“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足夠堅硬,便能無視外部世界的一切困擾。她計劃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在你以為她已經(jīng)失去戰(zhàn)斗力的時候絕地反擊,最后‘平靜地,無聲地,在淡淡的燈光中,仰起頭,莞爾一笑。”
讀風靡一時的《氣場》時,我記下了“學會傾聽,因為只講不聽,最終你會無人問津,只能自言自語。”
讀著我的偶像,日本經(jīng)營之圣稻盛和夫?qū)懙淖詡鳌痘罘ā返臅r候,我認真記下了“每天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讀著劉同寫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我記下了“你以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身邊最親近的人,后來你才知道最親近的人最需要你做的只是你在身邊。”
還有好多好多的讀書筆記,在最后,我想分享給大家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里的筆記,來自桐華的《那些年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第一句:“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學習一件事情,就是不回頭,只為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后悔,不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來,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這世上的蕓蕓眾生,誰又不是這樣呢?”
第二句:“是不是堅持就一定會成功呢?不見得,但是不堅持,卻肯定不會成功。”
第三句:“上天是很公平的,人得到一些,注定就會失去一些,有時候失去是為了得到,有時候得到意味著失去,這世界上沒有人什么都有,所以用鹽不要羨慕他人所有,而是要學會珍惜自己所有。”
第四句,也許能給作為教師的我們一些啟迪:“我們從出生起,就在不停地重復著付出和收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人。一種人通過辛苦的努力付出手繪成功,長此以往,越來越愿意努力,越來越成功,所以他的世界是樂觀的;另一種人想要成功,卻又懶惰于付出,只能收獲失敗,長此以往,越來越不努力,越來越失敗,所以他的世界觀是悲觀的。學習看起來簡單枯燥,可畢竟占據(jù)了生命的十幾年,在付出與收獲的過程中形成的積極樂觀的性格比成績本身對人生的影響大。”
最后一句:“我始終認為,只有辛勞付出后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唯有這樣的成功才會帶給人真正的喜悅。”
讀書的意義,對于每一個人都不盡相同。然而,這個過程,才是真正讓人享受的。愿我們在讀書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