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李笑來
2016年12月26日
這句話其實在坊間非常流行,甚至,會成為一定圈子內的“政治正確言論”:
有錢了不起啊?
某種意義上,這是語言文字本身作為表達工具常常過于簡陋、過于含混造成的。我猜,絕大多數人在說這話的時候,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雖然你有錢,可是你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或者是:“我并不會因為你有錢,就覺得你有什么了不起。”
雖然這些都是對的,但過于含混的表達其實常常會反過來塑造自我理解。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內嵌著一個“自我保護機制”,它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盡量去保證自己不會產生“心理崩潰”。
長得丑的姑娘很少有可能收到情書,可她們對自己“收不到情書”的這個事實有著屬于她們自己的另外一個解釋:“我才沒有她們那么不正經呢!”
再比如,很久之前,我自己就是不怎么會說話的人,經常說話得罪人,經常說話不得體——可當時我對自己的這個缺點有著另外一個“理直氣壯”的解釋:“我這個人就這樣,說話不會拐彎抹角,只會直來直去……”
上學的時候,并不是所有成績差的學生都自卑的,相反,他們通過自己的一套解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優越感:“別看他成績不錯,可實際上什么都不會!”或者:“我媽說了,現在成績好的將來不一定就過得好!”
尤其后面這句話,格外具有迷惑性,因為它看起來就是真的——可事實上,現在成績差的,也同樣將來不一定過得好;進一步,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將來都不一定過得好,可問題在于,同樣被表述出來的“不一定”實際上卻并不一定相同,那八成的概率也是“不一定”,兩成的概率還是“不一定”,怎么可以等同視之呢?
當我們沒錢的時候,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就會跳出來,嘗試著給我們找出另外一個能讓我們心安,不至于使我們崩潰的解釋,一個角度不行,就換個角度,不行就再換,直到找到為止。
比如“有錢了不起啊”,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個可以讓自己“足夠心安”的解釋。我們常常聽到的“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錢買來的”也是這種——事實上,確實有用錢買不來的東西,所以,你有錢沒錢都買不到,于是,“有錢”不是優勢,“沒錢”也不是優勢,最終的結果是,“沒錢”依然是劣勢,因為沒錢的話,“能用錢買到的東西”都買不到,這豈不是更慘?!
這種行為,平日里我們將之稱呼為“找借口”,雖然是個不太精準的概念,卻也能湊合著用。
所謂的“找借口”,就是為一個“無法接受的現實”千方百計地去找一個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釋,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再不行,就接著換,實在找不到,就耍賴,反正“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現實”(現實是什來著?)
找借口,這個“自我保護機制”,本質上來看,就是一種“鴕鳥策略”。鴕鳥遇到極端危險的時候,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臥,甚至將頭鉆進沙中,身體蜷曲一團,完全不顧除了頭之外的部分其實無法隱藏(據說偶爾能因為鴕鳥自身暗色的羽毛而偽裝成巖石或者灌木叢,躲掉一些其它動物的追捕,可獵人常常不可能被它們這樣就蒙混過關)……
進而,這種思考模式,往往是“不顧一切”,“只要有一點說得過去就行了”,于是,若是你仔細觀察一下那些有“找借口”習慣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早已經養成了習慣,不僅在找借口的時候這樣,事實上會在任何時候都只能做到“膚淺地思考”,處理任何“因果關系”的時候,都是哪怕有那么一點微弱的聯系,都直接跳進“因果結論”,完全不顧還有很多其他情況需要分析,需要判斷……他們過分豐富的“找借口經驗”,使得他們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深度思考,甚至,他們永久喪失了一種能力,分析能力——唉!這可是搜尋財富機會必不可少的能力。
甚至可以直接這么說:
搜尋財富機會,只靠分析能力。
以后我們還會討論,最終會明白,其實,連運氣這東西,其實也一樣受分析能力的影響,不信走著瞧。
話說回來,我們不找借口了,我們面對現實罷,“有錢究竟哪兒了不起呢?”
為了方便我們分析得清楚,得先明確一下“了不起”的對象究竟是什么?你有很多錢,我沒有多少錢——假定這是一個現實——那現在,“了不起”的對象,并不是你或者我,而是“你和我之間的財富差異”。
對,那個“差異”很“了不起”。
不僅中國如此,每個國家都有“合格投資者”的定義。
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1. 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
2. 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這里的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險產品、期貨權益等。)
“單個項目投資能力不低于 100 萬元”,這個條件的意思是說,合格投資者基本上應該有能力投資若干個 100 萬元的項目……100 萬元,聽起來并不多,因為在中國很多家庭買房,動不動就幾百萬元(當然,其中絕大多數家庭是貸款幾百萬元才能買房)。
可實際上呢?甲有 100 萬人民幣的閑錢,乙有 10 萬人民幣的閑錢,這中間的差異是 90 萬人民幣,9 倍……已經是很大的差異了,可若是再細想想,很可能遠遠不止 9 倍,而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差異。
算算唄。你一個人,在北京生活,每月稅前工資 2.5 萬人民幣,稅后,再算上五險一金之類的,拿到手 1.7 萬多一點點,在不特別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你能存下多少?很多人兩千都存不到——這是事實,更是另外一些月入僅 5000 的人想象不到的事實。假定每個月能存下5000,一年也才總計六萬,簡單一算,也就是說,需要 15 年的時間才能彌補那“90萬的差異”——這還是在下面的兩個前提下:
1.假定沒有任何意外發生(15 年沒有意外發生其實很不可能);
2.假定那差異 15 年后不會變大……
這里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你能活幾個 15 年?
差異很大,差異很了不起——是否認真尊重那個差異,在我看來實在是最重要的“大腦重塑”動力。不尊重那個差異,就會沒完沒了地接著找借口,最終無論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實上忍受那個差異帶來的后果與壓力——而后大腦被塑造成另外一個樣子;反過來,尊重那個差異,就等于已經接受現實。認真面對現實的人,即便是“難受”,也是“正確的難受”,因為那個“難受”會促使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此同時,大腦不斷被塑造成一個更適合尋找機會、積累財富的機器。
開始深刻地對待“積蓄”這個行為;
開始認真篩選必要的消費;
開始認真投資自己(其實主要是時間與注意力);
開始真正全方位關注自己的成長,因為不成長,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滿意的現狀;
開始認真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對的,而不是上來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類的念頭;
開始了解思考質量的價值,于是不斷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磨煉自己的思考模式;
……
我們很難想象這世界最有錢的人究竟有多少錢,但,我們通過統計數據很容易理解窮人有多窮——進一步很容易明白如何才能盡快做到“沒那么窮”。
幾年前,美國一家公司做過調查,在美國,大約有 43% 的成年人拿不出救急用的 1000 美元——這可是在發達國家!中國的信用卡發行歷史,從1986年中行北京分行發行長城信用卡開始算起,到現在 30 年了,大面積發行信用卡也有十多年了——沒多久,美國的這個比例,在中國也可能對應:估計有40%以上的成年人其實根本拿不出一兩千塊人民幣的救急錢。
你想辦法盡快給自己存上個一萬元人民幣的“救急錢”,不急到一定地步就堅決不用,就放在那里——你可能已經瞬間超過國內 60% 的成年人了。很遺憾,確實就這么簡單。
這世界的財富分配不均,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基尼系數一直在不斷增加。據英國樂施會 2015 年的報告分析,到了 2016 年,你只需要有 7.7 萬美元(不到 50 萬人民幣)的財富,就已經成為全球前 10% 最有錢的人了;而若是你擁有 79.8 萬美元(不到 500 萬人民幣)的財富,那么你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了……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擺脫貧困”對那些肯思考,肯進步,肯琢磨,肯通過嘗試不斷糾正錯誤的人來說,其實并不難,“大富大貴”很可能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反過來看的時候,大多數人之所以窮,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里,真的只不過是思考質量不佳造成的——自己的大腦被自己逐步塑造成了另外一個樣子,還是在自己全然無知覺的情況下。
從今天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積蓄罷。別只盯著那數字,要學會用比例思考,要學會關注差異。
你的第一個“小目標”,是先邁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辦法進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
你要尊重那些排在你前面的人的財富與你的財富之間的差異,知道那些差異不是用錢的數值衡量的,而是用彌補那個差異所需要的時間衡量的……
于是,你會明白那差異的巨大,你也就有了正確的壓力與動力,去提高你單位時間的產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縮短彌補那差異的時間——賺錢太慢,效用減半,等很老了才開始有錢,其實并不美好。
我們都知道,接受現實真的很痛苦,但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則連起點都沒有。
思考與行動
你最近一次腦子里冒出“有錢了不起啊?”這個念頭是什么時候?針對什么事兒?針對什么人?今天反思的話,哪兒不對了?
如何才能使你自己把“有一定的積蓄”真正當作剛需?
如果“有一定的積蓄”對你來說確實是剛需,你因此會做什么?不會做什么?
解讀:音頻22 “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1、走出“有錢了不起啊?”的思維陷阱
1)“有錢了不起啊”的背后心態----自我保護機制(找借口)
......雖然你有錢,可是你并沒有什么了不起。
......咱們并不會因為你有錢,就覺得你有什么了不起。
2)找借口的后果
......使得咱們不去進行深度思考
......使得咱們永久喪失一種能力---分析能力
2、“有錢究竟哪兒了不起呢?”----正確面對
1)“了不起”的對象不是你和我,而是“你和我之間的財富差異”
2)尊重“差異”,就等于已經接受現實。認真面對現實的人,即面對正確的“難受”。
這個正確的“難受”塑造我們尋找機會積累財富,如何塑造:
A、開始深刻地對待“積蓄”這個行為;
B、開始認真篩選必要的消費;
C、開始認真投資自己(其實主要是時間與注意力);
D、開始真正全面方位關注自己的成長,因為不成長,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滿意的現狀;
E、開始認真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對的,而不是上來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類的念頭;
F、開始了解思考質量的價值,于是不斷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磨煉自己的思考模式;
......
3、實現財富自由的第一步---尊重差異
請尊重那些排在你前面的人的財富與你的財富之間的差異。你也就有了正確的壓力與動力,去提高你單位時間的產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縮短彌補那差異的時間。
我們都知道,接受現實真的很痛苦,但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則連起點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