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你在為誰而活

2011-07-01

——《愛痛苦》之二

? ? 有一則心理故事和點評很有意思,由此引誘出了這篇“愛痛苦”的文章。

? ? 故事名叫“孩子為誰而玩”講到:

? ?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連,幾天過去了,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還來,一如既往的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 ? 心理點評: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 ? 無論什么形式的故事,它們首先是來于生活,所以該故事本身就是生活案例。從故事是高于生活的角度,我們應看重它的寓意功能。以上這一心理故事,我感受它反映了這樣幾個隱喻——

隱喻一,人本質上是自私的,人是自己行為的主人。“孩子為誰而玩”反應出老人和孩子的行為,是受他們各自內部的動力驅使。

? ? 隱喻二,人若知道自己為誰而活,他就活得清醒而清爽,且人的行為是受利己目的驅動。如老人,他活在自己的清新與平靜的世界,并會努力捍衛他的清凈之地;孩子們活在他們自己的嬉鬧世界,他們純粹地為了自己的快樂而活,并會追逐他們嬉鬧所獲的意外利益。

? ? 隱喻三,人要達成自己的目的,需要有付出或有條件的。當孩子的嬉鬧無意中侵犯了老人的世界,老人為捍衛自己的凈地而懂得需要舍得;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有價值,雖是誤認自己的嬉鬧是為了老人的需要,但他們從中懂得了付出是有條件的。

? ? 隱喻四,知為誰而活是一種境界,知為什么而活是一種智慧。老人象征著成熟與淡定,孩子象征著幼稚與成長。老人在處理外來壓力與內心難受的辦法,是智慧的。因他懂得自己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有別,懂得孩子的嬉鬧是無意給他構成的傷害,故他能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回應外來的傷害。說好聽點,他用包容孩子的方式拒絕了孩子們的給予。

? ? 引用到家庭教育,若能像老人這樣有自我有智慧地對待孩子,孩子會在玩中學會成長。

? ? 你在為誰而活?

? ? 通過“孩子為誰而玩”故事的隱喻反證著,人的痛苦大多是來自——(你)不知道在為誰而活,也不知為什么而活。即,失去主體的,沒有自我地活著。

? ? 人們經常會想會問: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我去做這么多事情?我這樣受苦受累地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誰?我是誰?其實這些設問,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人天生就有的脆弱感和人類的進化,注定有了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與思考。人們力圖感受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可以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人的內心會產生“一切盡在把握之中”的主體感受,以對抗自我內心的脆弱感、不確定感、不安全感。

? ? “你在為誰而活?”實際在拷問,你活在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里嗎?

? ? 內心有“一切盡在把握中”的主體感受,就是通常說的有自信,有自我。這樣的人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容易獲得自由和愉快。反之,缺失(主體感)自主自信的人,總感覺沒滋沒味或患得患失,其因是缺失主體感,缺乏自主自信。我們通過幾種人來洞悉他(你)是在為誰而活。

? ? 有一種人,一直活得很忙碌,然后很累、很糾結。例子,某士訴苦:我活到大半輩子,從來就沒考慮過自己,過去為著我的大家(父母、姊妹)操心、吃苦,后來為著我的小家操碎了心、吃盡了苦。可痛苦的是,我那大男子的老公和已大了的兒子,他們根本不領我的情,老公不但不疼我,反倒責備是我不會生活,兒子不親我,說在我面前有壓力。我想不通,我全心為了他們而付出,卻換來的如此對待,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呀?

? ? 其實,生活中到處回蕩著這種聲音:你是我的命,我這一生全是為了你在活。

? ? 這類活得很累的人,可以叫做“愛痛苦”的犧牲類型。在他們的意識里,是很清楚在為誰而活。但從他們生活的質量看出,他們活得并不清醒和輕松。他們深切感受到的是一種失衡之痛苦,這份感受里暗藏有付出沒有回報的憤怒。

? ? 從關系角度理解,他們跟他者是“犧牲者—享受者”關系的配對,因他們以付出體現是施與者,而他者成為了接受者。也可說是“控制—被控制”關系配對。從行為表象看他們,確實是在為他者付出,為了他人的利益,但本質上是為了自己——那內心深處的不安感。如果他不那樣,就有恐自己不好,有恐別人不喜歡不接納他。這實際是一種自卑或缺乏自我的心理。當然,這是犧牲類型的人無意識的心理世界。

? ? 由于他們缺乏自主性和自我肯定,只好通過一味地為他人好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同時,他們是完全無意識自己的需要與他人需要的邊界,其行為(付出)完全無視別人的感受,也完全意識不到,別人的不予回報是對他付出的拒絕。

? ? 應該說,犧牲類型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在為誰而活。換句話,他們是那種意識里在別人而活,潛意識里在為自己的憂患而活的人。

? ? 另有一種人,一直活得很順從很順利,然后很茫然、很失落。例子,一位叫“天使不哭”的女孩來信說:“我自我感覺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但是我沒有主見,什么事都是聽家里的,大學畢業兩年了,工作一直都不太理想,很自卑,有時會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但是也經常暗示自己要自信一點。每當自己一有想法,聽別人說幾句就會覺得別人的想法是對的,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很痛苦”。

? ? 這類活得很無聊的人,可以叫做“愛痛苦”的迷茫型。他們深深感到的是失落、無奈、空虛、寂寞。迷茫型的人多半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些人到中年的人,感覺到沒有自我、沒有意義,如行尸走肉一樣,過得很無聊很沒勁。解讀這類型人的行為模式,從小是被他人的意志和要求所左右。因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里埋下有太多他人希望的種子,在他們的思想里內化有太多他者的思想,他們無意識地成就著他人(尤其是父母)期望他成為的角色。當青春夢醒后感覺自己行為沒動力,生活沒趣味,然后開始追問自己“你在為誰而活?”時,卻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說簡單點,發現根本不知自己需要什么,不知自己的人生目標。

? ? 我們看到,許多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這是一種自我被壓抑,被動為他人期望而活的人。

? ? 還有一種人,一直活在痛苦的癥狀里,即深“愛痛苦”的心理病人。這是我們臨床上常見的那些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恐懼癥患者,他們并沒有生理缺陷,而恰恰是感受著最深刻的內在焦慮,體驗著自己的行為不受自己的意志掌控。

? ? 心理病類型的人,是典型的“丟失了主體,活在非我的混沌世里”的一類人。解讀他們的內心現實,是被一種不是自己的意志、思維、情緒所控制,常常體驗著沖突或分裂的感覺,即感覺自己有強烈不想要之情形的同時,也感覺自己被另一種不可抵擋之力迫使自己就范“不想要之情形”。用精神分析的話說,那是一種主觀意志被掠奪,一種主體客體對主體的控制,所謂人的自主性閹割。

? ? 這類人的過去,是生活在精神掠奪性的關系環境。他們才是不斷尋求自我卻總也尋不到自我的,活得很苦的人。

? ? 人為什么會“不知道在為誰而活”,人為什么會喪失了自我呢?

? ? 若究其根源,主因是那育人的土壤有問題,是因那專制、強制性的社會或家庭文化的育人(愚人)結果。人在被撫育的階段,猶如土里的小樹苗,若它總遭遇著強風、干旱、冰雪等惡劣待遇,或是養在大棚里享受著被庇護(束縛)的伺候,那么樹苗則無法茁壯。對應小孩人,在他的人格中則必然缺失——自主與自足。自主是一個人有行為抉擇的能力,自足是一個人內在的豐富感,它們可說是人內部動機的資源。

? ? 對所有的養育者而言,如果你有“別人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把你當客體),只有我關心你飛得累不累(把你當主體)”的境界,那么被撫養者將會是那種自主自足的人。

? ? 理解了這些,我們便可以問自己,你能像“孩子們為誰而玩”所隱喻的那樣,活出自己的個性來嗎?

? ? 故事“孩子為誰而玩”還提醒我們,不知道為誰而活與不知道為什么而活的區別。不知道為誰而活,是一種身份的喪失或身份的焦慮,而不知道為什么而活,則是一種目標的喪失,或人生意義的缺乏與焦慮。而故事的心理點評的后一句“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太絕對了。雖然推動人行為前進的主要靠內部動機,但不能否認,人的許多行為,是靠外部壓力或動力所驅使,且可以是行為的主人。而人是否受外部因素左右,是否成為外部的奴隸,分水嶺在于你認同什么。

? ? 一個具有自主性的自我才有可能產生出成人的自信,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對成人的認同;二,隨著更有利的體驗出現,逐漸地放棄這些認同,然后有著自己做主的認同對象,包括事物與思想。在同一背景下,一個人不同的認同決定了他“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心理地位,也即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如果過去的你還小,由不得自己,但現在的你是大人,你完全可以,也必須是靠自己做主——選擇拒絕什么,選擇認同什么。如此你才有望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 ?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忍受幾乎任何怎樣活的方式”,這就指明了無論你想得到什么,都必然會由自己做主,并會對自己做出的選擇付出努力與代價。人活一世,只要讓我們確知自己的目的和代價,我們就不至活得渾噩,我們才便是活得像自己。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咨詢熊玲

原文地址:http://www.lantian99.com.cn/

地址:成都市金牛區交大路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2-1-1503室)

? ? 聯系方式:QQ514642826

E-mail: xiongling789@yahoo.com.cn

? ? 電話:(028)61996882? ? (028)86821989

? ? 手機:13980015187



http://m.baidu.com/from=1001874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320_1001%2Cta%40iphone_2_6.0_15_4.50/baiduid=D7E3B8FA78A1FD76E4A3C9F5A3033BD5/w=0_10_/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14569896193388998223&order=3&fm=alop&tj=www_normal_3_0_10_title&vit=osres&m=8&srd=1&cltj=cloud_title&asres=1&nt=wnor&title=%E7%86%8A%E7%8E%B2%3A%E4%BD%A0%E5%9C%A8%E4%B8%BA%E8%B0%81%E8%80%8C%E6%B4%BB_%E7%86%8A%E7%8E%B2%E5%BF%83%E7%90%86%E5%92%A8%E8%AF%A2_39%E5%81%A5%E5%BA%B7%E5%8D%9A%E5%AE%A2&dict=20&w_qd=IlPT2AEptyoA_ykzs3cd5wCv3ChTeHfeokt6shKEd3tpG4Jv4EQYmHqg-QoLts66p3wfPMZivUmwQq1gbbOWRULzLHjDS0CYTKxNCShSF5EFbkCxCVPDzlMMoa0117UlRXyC3oH2-IGqaLzjTmAuXIz7UJ2M1K&sec=24047&di=8a433de2f8aac372&bdenc=1&tch=124.575.29.764.1.409&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JBaOMmAHO8S5mFnyqRL-G16qSjuqAp7X0JShczDNqB9DrizfQjm&eqid=ca32ab64ad4470001000000359bf0ba3&wd=&clk_info=%7B%22srcid%22%3A%221599%22%2C%22tplname%22%3A%22www_normal%22%2C%22t%22%3A1505692607180%2C%22sig%22%3A%2229283%22%2C%22xpath%22%3A%22div-div-div-a-div-img%22%7D&sfOpen=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